人民日报治理者说:破解“四新经济”的制度藩篱
最近很多外地朋友问我,上海正在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能在GDP中占比多少?今年准备有多大规模?我觉得很难直接给予回答。
当前,我国从快速发展期逐渐迈入调整转型期,上海更是到了“最不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阶段。走出一条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发展道路,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考虑,不能再人为地把产业区分为新和旧了。一些全球知名企业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依靠技术创新获得源源不断的领先优势。一些风靡世界的品牌抑或是奢侈品,其实大部分都没有超出纺织、时尚、日用品等类别范畴,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统产业,只是经过创新挖掘做成了高精尖产业。可见,任何产业都存在创新的条件,传统产业经过改造升级,一样可以从低端走向高端。
综合考虑技术前沿和产业实际,上海提出了“四新经济”模式。这是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的新型经济形态。“四新经济”具有相互渗透、跨界融合、高速成长、轻资产等特性,既体现国际产业发展最新领域,也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注重无形资产、核心团队、智慧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根据上海现阶段发展特点,我们确立了三类“抓手型行业”。一是机器人、3D打印、智能传感器等12个引领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重点方向;二是智慧照明、移动医疗、车联网等10个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先进方向;三是网络视听、互联网金融等14个跨界融合催生的新型服务业态。我们设立对口的专项基金,鼓励建立企业创新联盟,打造创新型的“四新”产业基地,还专门配备了人才实训基地,把人才作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新形态呼唤政府新作为。过去政府通过土地指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扶持传统产业的方式,显然难以适应“四新经济”的新需求。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既有模式,政府不能再大包大揽,要主动简政放权,探索“负面清单”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特别是,要立足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服务转型、服务创新、服务企业、服务人才的体制机制,替代传统的招商引资、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彻底破解“四新经济”发展的制度藩篱。
在推进“四新经济”过程中,我们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规定统计口径,不锁定范围和发展内容,不固定推进模式和方法,坚持从政府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单纯的技术导向转向创新导向。坚持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上海一定可以为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更多的有益经验。
(本报记者 励 漪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11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