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董宏达:专抠“妇女节”还是“女人节”过于浅薄、任性

2015年03月08日08:17 |
小字号
原标题:董宏达:专抠“妇女节”还是“女人节”过于浅薄、任性

  文|董宏达

  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临近。然而近年来在中青年女性群体中,“妇女”的称谓似乎越来越不受待见:各大商场、购物网站多以“女人节”“女士节”为“由头”招揽客商,极少出现“妇女”字样;而在高校女生中,大多以3月7日的“女生节”代替一天之后的妇女节。(3月7日 新华网)

  记者描述的这个场面,早些年就有了,而且在“三八”妇女节时集中炒作,而妇女节过后则无声无息,没人再提这茬儿。因而,笔者对此一点都不感冒,只觉得就是一场表面上的“秀”,甚至可以说,是通过这种低成本地炒作,以期引起争议达到另外某种宣传的目的。

  认为“妇女”称谓陈旧,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妇女”这个称谓对女性有一定偏见。前些年,曾经是全国政协委员美容师身份的张晓梅,就曾在两会上提议将妇女节更名“女人节”,引发舆论热议。此次报道,记者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教师陈家建,也认为,“‘妇’在古代汉语中特指已婚女子,‘妇女’二字带有比较深的传统文化特征,并且过于家庭化,因此现代女性对这个称谓往往不太喜欢。”并由此认为商家和高校把“三八”妇女节改为“女人节”“女士节”现象,首先来自于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提升。

  其实,“三八”妇女节是“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简称,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其核心是妇女争取“男女平等”,而“妇女”的称谓只是一种性别概念,并非具体要指哪个年龄的女性。刻意去解释“妇”字,并赋予时代内涵,无论是张晓梅曾解释“妇”字为“女子执帚”,认为是操持家务有偏见,还是陈家建解释的过于家庭化,都纯属抠字眼,由对“妇女”称谓的辩解演绎到改妇女节为“女人节”“女士节”,更是生搬硬套,与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本意毫不相干,甚至多少有点歪曲的意味。

  我越来越觉得,凡是声称改“妇女”称谓、刻意将“女人”与“妇女”区别开来的,大多是觉得自己在女性中有点名气,有点资本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总想脱离大众女性,以显自身的高傲、高贵。为什么女性做家务就好?我估计包括张晓梅在内,也得请家政服务,那么,给你做家政服务的,就比你做美容师的低人一等?细分析,认为操持家务有偏见,本身就是对大众女性的歧视。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进一步指出,中国人一直赞美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要强调发挥好妇女在社会上的作用,也要强调发挥好妇女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我觉得,家庭建设就包括家务。操持家务不是对女性有偏见,而是一种本领,与敬老、教子、相夫、善邻同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而操持家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做饭、洗衣、带孩子,也包括家庭财理,现在有多少家庭财政大权都在女性手中?这难道也是偏见和歧视?

  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女性社会地位,应该体现在拥有的基本权利不受歧视,比如,招聘用工上要与男性同等对待,而不能对女性附加条件;在选举等政治权利上,与男性在一个水准上,不另附加条件。在社会特殊岗位上,应该充分考虑女性生理和身体特征,给予照顾和保护,这才是女性应该争取的平等。不去研究这些东西,专门抠“妇女节”还是“女人节”,反倒显得浅薄、任性。

(来源:齐鲁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