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服务群众 创建惠民

2015年02月26日05:34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服务群众 创建惠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之二

  新华社记者周玮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新生事物。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活动,创造了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传递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把在人们头脑里的精神文明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使群众生活得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品位。

  环境美了,“鸟儿告诉你”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精神文明创建紧紧围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成了很多地方部门的共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是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

  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山东的乡村文明行动,都坚持把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安徽集中力量开展公路、铁路、江河湖渠等沿边沿线“三线三边”环境治理,集中治理死角盲区,极大地改变了城乡环境面貌。太湖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和湖州组建有区域特色的“环太湖生态文明建设圈”,开展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志愿服务活动。

  贵州省开展“黔山秀水 绿色贵州”行动,大力提升绿色水平、改善人居环境。退休职工吴家惠在讲起新老贵阳时感慨到:“贵阳城变干净了,空气质量也好了,人们也更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好意思破坏了。”

  “现在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了,以前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河,感觉空气都是甜的,鸟儿也多了起来。”在四川绵阳平政河边开茶馆的王老板说,“自从创建文明城市以后,平政河得到了治理,成群的红嘴鸥经常到河边歇脚,现在来喝茶赏鸟的人也多了,生意比往年好。”

  烦心少了,“一个电话就把事办了”

  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民生和幸福工程。精神文明创建通过实实在在的办法和抓手,努力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不仅赢得了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支持,也赢得了人心、民心。

  “我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楼下店铺的音乐声和叫卖声从早到晚闹个不断,一家老小根本无法好好休息。”成都金牛区光荣北路附近小区居民给96110文明热线打一个电话,恼人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少了奔波跑腿,也不用担心扯皮没人管。成都96110文明热线开通以来,与65家窗口服务单位签订了联动协议,受理交通、噪音、卫生、占道、违建等十余类不文明行为投诉。3年累计接听市民来电47万多个,整理派发给各部门19万条,以三个工作日为限,有关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有效回复率达99.3%。

  全国各地都基本建立了办事大厅、市民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把很多职能部门集中到一个地方办公,为群众提供多方面、规范化的服务,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快乐多了,“家门口就能看大戏”

  文化小舞台,百姓大社会。从文化惠民工程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推动精品创作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从整治黑网吧、治理黄赌毒到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创建把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更方便了,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福建莆田的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近年来,莆田市广泛开展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广受农民群众的欢迎。逢年过节及农家结婚、升学、寿庆、乔迁等,许多村社和群众都要请剧团到家门口演出助兴,形成了一种地方习俗。全市每年演出6万多场次,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

  各地还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点,广泛开展节日民俗、经典诵读、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中山慈善万人行、七夕秦皇岛中华爱情主题活动、福州两岸垒塔比赛、运城德孝文化进基层……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个响亮品牌。

  人心暖了,“陌生人也没有距离”

  修德律己、积德行善、正德成风。近年来,精神文明创建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作为重点,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抓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胡大姐在东莞从事环卫工作10年。在她眼中,这几年城市变了,人也变了,“现在大部分人会将垃圾主动放到垃圾车里,以前有人叫我们垃圾婆,现在扫地扫累了到哪个单位门口坐一下,

  他们都很客气,给加杯热水,让人感到心里暖暖的。”

  在城市,南宁邕宁区“管家妈妈队”,哈尔滨、杭州的“邻里节”,株洲全城寻找“最美家庭”,以及很多城市社区的百叟宴、读书沙龙、运动会……在农村,湖北竹山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遵义的“四在农家”创建,江西的“文明信用户”,甘肃的“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绍兴市、上海市奉贤区开展的“好家风好家训”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正如一位网友说:“文明是一种自觉,其动力来自于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在精神文明创建中,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参与采写:中国文明网单长虹、孙茜)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