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滔:高校专业退出不能唯“就业率”
日前,广西召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广西将实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停招、停办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率低的专业。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该机制今年将启动试点。 2015年2月13日 《中国教育报》
长期以来,由于不少高校办学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鲜明,定位不清晰,导致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近乎盲人摸象,不经过市场调研和论证,哪个“热门”就开设哪个,哪个容易就开设哪个,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大于求,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
建立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既可以倒逼院校更加审慎地考虑未来行业发展的前景状况以及人才市场的饱和程度,进行专业选择的合理配置,又能引导学生选择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进而有利于人尽其才,学有所用。同时,将会使得激烈的生源竞争从学校之间的竞争直接转向专业办学水平的竞争,并由此“倒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凝练专业特色优势。
但我们也应看到,仅将就业率作为一个专业存废的“晴雨表”,其实并不科学。以少数民族相关专业为例,社会需求这类的人才自然很小,在以后需求可能不是很大,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保护却要求人员不能缺少,如果因为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要“拿掉”,就是意味国家放弃对该专业文化的研究。又如很多基础性专业,比如中文、地质等专业,虽然就业状况不如工科或者理科专业,但重要性却不能忽视。如果因为市场原因而被退出,则与大学精神背离。
另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有些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只能说明目前该专业在社会的需要量相对较小。所谓“热门专业”只是相对的,今天的热门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门。拿计算机专业来说,放到几年前,绝对是炙手可热、趋之如鹜的专业,于是,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导致如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过多过滥,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还有,众所周知,不少高校的所谓就业率数据都存在造假现象,在数据不真实的背景下,单纯以就业率作为专业调整的论据很难说是科学的。
所以说,在专业设置上不能简单地以就业率来定专业的存亡,让市场牵着鼻子走,而应具备更长远的战略眼光。 盲目地以就业率为导向,或许能够促进专业的一时繁荣,但不利于高校专业设置的长远发展。要知道,一些高校在专业跟风过程中,传统优势专业则被边缘化、被弱化了,如此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太不值得。对于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教育部门可以给出预警,通过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在招生数额上作出招生人数的“限制”,以数量的浓缩转化质量的提升,而非让某一个专业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里消失。
同时,应完善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体制,除了就业率这一项指标外,在专业机构的评价基础上,再参考社会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后再慎重作出是否退出的决定。否则,一个学校的专业缺乏长期发展的底蕴,专业本身实力得不到加强,也难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