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民生观:莫把催婚当负担
从某种意义上说,催婚是老人和子女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一个话头
“你也老大不小了”“有女朋友吗”“啥时候结婚”……过年,对一些单身人士来说,比春运还烦人的是家人的催婚,有人为此甚至不愿回家。
为什么会有人发出“每逢佳节被逼婚”的感叹?一句话,两辈人之间话语体系拧巴了,螺丝拧不进螺母。
从老人角度看,一年好容易见孩子一次面,说什么?孩子的生活环境不清楚,工作内容不知道,社交情况不熟悉,没法儿就此展开话题。“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瞧,鲁迅回家,跟长辈也没啥话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么,家之大事,则在业与婚。如果孩子还单身,父母能聊的主题恐怕只有婚姻大事了。
从子女角度看,找不到另一半的原因很多。但是,职场压力、居住不易、挣得太少等问题让年轻人的生活非常“充实”,上班忙工作、加班忙工作、回家忙工作,没工作的话可以消遣时光的地方、花样很多。所以,只要不刻意去想婚姻问题,完全可以当一个“快乐的单身汉”。
反观我们的父母,世界在远离他们,社会在远离他们,孩子在远离他们,疾病、孤独、寂寞却在走近他们。
我奶奶长期卧病在床,有一年过年我回老家,她说手上扎了个刺。我就仔细端详,没找到。但她坚称手上有刺。我拿着手电端着她的手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可还是找不到这个刺。后来我爷爷说,她是想找话头跟人说说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催婚好比我奶奶手上的刺,是老人和子女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一个话头。子女也许听腻了,听烦了,听厌了,但要看到,父母能和我们说的话在今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少了。哪怕是不入耳的话,将来想听都听不到了,更何况这种关心我们终身大事的话,有什么听不了的?为什么不把这种交流当作和父母沟通的一座桥梁?找不到对象,和爸妈多说说自己的实际生活、思想状况、工作环境,解释的过程就是和他们谈心的过程。别怕爸妈不愿意听,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他们会把我们的话——不管多么无聊透顶——真心当回事,恐怕只有他们会把我们的事——不管多么鸡毛蒜皮——真心当回事。
所以,家人催婚,可以是一件很烦心的事,也可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13日 1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