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两会好声音”不能只是官员的声音

2015年02月12日00:03 |
小字号
原标题:“两会好声音”不能只是官员的声音

  截至2月1日,在过去的一个月内,有28个省份召开了两会。该条消息以“两会好声音”为题,报道的是11位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在地方两会上发言的金句,不乏真知灼见,也是各省市新年谋划新篇章的点晴之笔。(2月11日《中国经济周刊》)

  每年一次的地方两会,相当于一个地方“好声音”的决赛。但两会毕竟是一个重要的民主仪式和程序,它不仅有好听的报喜与赞美,也有不好听的诤言与批评;有来自庙堂的高音,也有来自江湖的低音。仅从人大会议制度来说,这里的主角应该是人大代表,没有他们的声音,称“好声音”应该是牵强的。

  两会期间对外宣传,不管是电视节目,还是报纸广播,总是不自觉地偏重于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的讲话、参加团组活动,领导们即使是声明以代表身份的发言,也很容易被媒体当成重点,并宣传成领导意图和工作要求。所以,这则报道把各省市书记、市长的发言编发成观点集锦,照很多人看来,也就见怪不怪了。

  两会重视和突显官员的惯性,与已经4次与会的代表委员在发声上的“成熟”是不谋而合的。东莞市两会期间,云集商界大腕的政协工商联界委员小组,在整个讨论中无人发言,以至于冷场,与协商民主的要求相距甚远。笔者在一次基层人大代表团的讨论中,很想促成来自社区的4名人大代表发言,但他们基于该团多数是来自党政机关的官员,认为自己要说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最终都不好意思发言。据笔者近年来观察,来自基层的或体制外的代表委员,他们发声的分贝的确低于官方的声音。

  造成这种现象至少还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基层代表委员无端有一种无力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忧虑,并放弃了运用自己在会议期间的言论豁免权,他们不是担心言论被追究,而是害怕领导不高兴;二是有些敢于仗义执言的代表委员,他们的声音往在简报编辑和逐级汇报中被“消化”或“和谐”了,有的在发言之前被“阻击”,即使被列成提案议案,也有被“对付”的;三是确有媒体过度关注代表委员“雷人雷语”,大家害怕一言不慎引发关注,被炒作而不能自拔。经历过或见过的,就相信“说了白说,不如不说”了。

  笔者没有很认真地收看《中国好声音》,只晓得四位导师坐着红色转椅,不看歌手的面貌,只认声音好不好,在这里所有歌手都能听到真诚的建议和指导,而绝非讽刺和谩骂。按这个节目的模式和规则,两会上主要领导其实就是歌手,而代表委员就相当于导师,没有导师的打分和点评,无法成为观众高度认可的“中国好声音”。作为两会,当然应该有含金量最高的监督声音。然而,像广州政协委员叫板广州书记市长率先进行财产公开,这样的声音堪称“好声音”,只不过显得稀缺,相当于节目中的插播广告罢了。

  文/易国祥

(来源:红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