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打通改革推进“最后一公里”

李  斌
2015年02月02日03: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既要取势,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又要取实,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

 

  开了朵美丽的花,却结不出果实,或者结出来的是歪瓜裂枣,人们不仅会埋怨果实没结好,还会责怪花是华而不实的“谎花”。种庄稼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改革。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提高改革方案质量,加大改革落实力度,特别是要注意打通改革推进的“最后一公里”。一个月前,深改组第八次会议强调,改革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两次强调严抓改革落实,用意之深刻,用心之良苦,值得领导干部细细体会。

  回首过去一年,80项重点改革铿锵落地,高中生不用再纠结学理学文,青年人可以靠积分落户许多大城市了,“单独”家庭可再添新丁,基层公务员不升职也可涨工资了……改革之所以能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一个重要经验就在于严把改革落实关,保证改革高质量。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既要取势,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又要取实,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把改革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长跑跑到后程难免会体力透支、精力分散,改革攻坚到基层也会遭遇形形色色的困难和矛盾,这是落实的现实阻力。比如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的制约,基层复杂现实的掣肘,更大的困难则来自体制机制的束缚和利益纠葛的暗礁。当前,仍有少数干部无心部署和落实改革,或是担心改革风险大,会激化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或是担心改革得罪人,搞得不好惹火烧身;或是担心改革没好处,反而削了自己的权、动了自己的奶酪。遇到问题绕道走,赶上矛盾就躲着走,碰到利益不撒手,改革的航船怎会不搁浅?

  千难万难,畏难才真难。徒陈空文的形式主义,犹豫等待的观望思想,因循守旧的保守心态,无不是畏惧改革、逃避困难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运用辩证思维,就要既看到改革困难的错综复杂性,也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革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哪里?要讲方法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注重统筹政策方案、时间进度,做到各项改革相互协调、系统推进;要结合地方实际而不搞一刀切,做好调查研究、问题反馈和实践创新;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牵好领导责任这个“牛鼻子”。

  取消公务用车会不会沦为变相发放福利,关键在能不能突破利益得失的“围城”;行政审批改革能否释放新红利,关键在能不能抛开“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的盘算。有没有落实,落实到不到位,能力是基础,思想态度是关键。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就有什么样的落实效果。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不行,公益让位于私利更不行,要让各项改革举措掷地有声,就必须以“有肝胆尽担当”的自觉去推进改革。党委要强化责任担当,书记要当好“关键先生”,抓部署、抓协调、抓督办,一级抓一级,激发人人尽责、层层负责的奋发状态,方能培育好改革的花与果。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要以改革激发出发展的动力,关键还在于落实。“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不干,也就谈不上改革。领导干部善抓落实、言出必行、务求实效,改革必定可以在荆棘遍地中斧开前路、从问题挑战中排云而上,而中国则必将“进步未可量也”。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2日 05 版)

(责编:袁勃、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