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广州日报:启迪“主旋律”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白靖利
2015年01月30日05:35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启迪“主旋律”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在抗日雷剧、穿越神剧以及婆媳矛盾剧充斥荧屏的当下,以农民为主题的60集主旋律电视剧《老农民》,在前不久成为一匹荧屏“黑马”,甚至还坐上了收视率排行榜的头把交椅。《老农民》的上佳表现,让圈内外众多人士大呼意外。这部“叫好又叫座”的标杆之作,为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

  通常来说,主旋律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比一般文艺作品更善于传递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传递正能量。按理说,这些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没有理由不赢得公众的赞誉。然而,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主旋律文艺作品,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甚至“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窘境,往往是创作者不遗余力地写、拍、推广,而市场反应却很冷淡,想看、爱看的人寥寥无几。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些主旋律作品之所以“不受人待见”,归根结底都与不会“讲故事”有关。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好故事,但有些文艺作品却只有苍白的情节、空洞的说教、刻板的呈现,如何好看得起来?在一个文化消费选择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又如何不会被冷落?

  回到《老农民》这部主旋律电视剧,老、中、青观众都给予了很高的赞誉。这部电视剧的成功,打破了主旋律电视剧品质不佳、收视不高的刻板印象。这充分说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不冲突,主旋律文艺作品并不一定“曲高和寡”,并不一定就远离大众、远离市场,而是完全可以做到“叫好又叫座”。

  文艺创作如何复制《老农民》式成功?首要一点是坚持正确的文艺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农民是保证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付出了巨大牺牲,遗憾的是,以往极少有创作者将目光真诚、温暖地对准他们。这部电视剧,将农民的特点与时代进程联系起来,将历史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将三农问题与公众的共同关切结合起来,让每一帧每一格都厚重而生动。

  纵观近些年出现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要么歪曲、丑化农民,要么软化农民,或是热衷于家长里短、打情骂俏,把农民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真正进入他们内心世界、反映他们精神诉求的作品,少之又少。《老农民》牢牢把握创造导向,没有为了收视率而放弃原则、媚世媚俗,这在当前的电视剧市场中其实并不多见。

  其次,文艺作品要想“叫好又叫座”,必须充分尊重文艺规律。一是要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二是要尊重文艺市场的规律。文艺创作和文艺推介,必须“两条腿走路”。然而,以往有些文艺工作者创作主旋律作品时,误以为只要能“对上交差”“领导满意”“拿几个奖”即可,对市场和受众的重视相对不足,其结果是文艺创作之路越走越窄。相比之下,《老农民》值得其他主旋律文艺作品借鉴之处在于,无论是选角、包装还是营销,它都摸透了文艺市场的规律,懂得如何让观众爱看。

  再次,文艺工作者要想讲好故事,要重视从基层一线寻找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高满堂曾为“做一部剧走几千公里”,为了创作《老农民》,他曾历时5年前往6个省份的农村调研,为讲好农民故事积累大量的一手素材。在此基础上,他精准地选取了多个历史节点,并真实还原了这些节点上农民、农村和整个国家的状态。从市场反应来看,观众的确从剧中人物的故事中感受到了时代的波澜壮阔。

  最近,另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智取威虎山》也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票房高达8亿多。其取胜法宝也在于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善用新时期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现代拍摄制作手段讲好故事。

  (新华社记者白靖利)

(来源:广州日报)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