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乾: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丹江口鱼”爱不断

1月25日,荆楚网头条报道了丹江口库区渔民为了保护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忍痛清除网箱,导致当地鲜鱼大量囤积待销的现实困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纷纷致电“爱心鱼”热线。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其中线工程已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将水送行京津冀豫地区。一渠清水千转百回流向京津同胞家中固然值得庆贺。但是饮水思源,我们也不应忘记给在南水北调中做出巨大牺牲的干部和群众喝彩。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借着长江“天然水泵”的优势,沿岸居民以前确实是得到了不少馈赠。可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不断加高,水库容量增加了近一半,鱼不再那么好养。对于留守在库区的渔民来说,水再也不是他们传统的优势资源。如今,为了保护水质,杜绝库区养鱼带来的污染隐患,给北方的同胞送去一泓清泉,渔民们唯一的致富“饭碗”网箱养鱼也不得不舍弃。
鱼之与渔民的重要性就像土地在农民心中的地位,现在鱼没有了销路就等于渔民们都快没饭吃了。但是正如淳朴的农民所说:“北方缺水,没有办法,虽然心里难受、不舍得,我们还是要服从国家大局。没有大家哪有小家?这些年如果没有国家好的政策,农民也不可能致富。”如此真诚的自白,听不出一丝修饰的痕迹。
所幸,一些爱国企业已经“身先士卒”地利用自己的平台帮助库区居民卖鱼,官方网站也建立了“爱心鱼”热线帮助他们寻找销路,各方也陆续向这些做出牺牲的居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一切救急的措施已然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其实牺牲的又何止是这些渔民?为了这一渠清水,近十万干部投入到组织工作上,日以继夜地忙活着搬迁工作,有的甚至还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上百万居民,有的告别故土,远迁他乡;有的舍弃家业,外出打工;有的放弃世代相传的致富门路,另谋生路...人们眼含热泪,拜别先人,赶着鸡鸭猪羊,扛着锅碗桌椅,踏上未知路途。站在将要离开的村口,捧一抔家乡土,再喝一碗家乡水,一步三回头。
这让笔者想起了不久前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指出西方国家不要幻想颠覆俄罗斯政权,俄罗斯人民宁可吃得少些,用电省些也不会屈从任何外国压力。虽然南水北调中的民众应对的不是外国压力,可在国家需要帮助时表现出来的牺牲奉献精神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国家、企业、人民同心,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毫无疑问,南水北调工程是彪炳史册的千秋伟业,要为可敬的移民渔民、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程的巨大效益、南水北调人的无私奉献点赞。没有你们的付出和奉献,就没有南北一家人共饮长江水的壮丽场面。
可以预见,渔民们“舍小家,顾大义”的故事会感动越来越多人。“爱心鱼”热线也会持续地响下去。天气也许在转冷,但爱,一直在加温!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