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忧草:京沪高铁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坐标
近期,一则来自京沪高铁公司的消息引起海内外关注:全年京沪高铁运送旅客超过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7%,首次实现盈利。(1月26日《新京报》)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统计,2014年,全国铁路动车组运送旅客超过8亿人次,而京沪高铁就占到1亿以上。去年,京沪高铁客票收入约300亿元,按营业税口径计算,有望实现利润约12亿元。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蔡庆华说,京沪高铁串起24座城市,几乎都搭上了“高铁经济”这趟列车。
京沪高铁连接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京沪高铁沿线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7%,但却创造了全国GDP的42%。京沪高铁将这一区域连接成片,一年让超过1亿人次快速流动,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更具有战略意义:加速长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圈的整合,进而带动东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一条“黄金走廊”。
马克思曾经形容“英国铁路与30岁的人一样年纪”。他表示,“除国债外,没有一个国民经济部门在这样短的时期内获得过这样巨大的发展”。京沪高铁作为新中国“四纵四横”铁路枢纽工程,于2008年4月正式开工,到2011年6月30日通车,前后不过3年时间,这样的建设速度其实就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飞速发展的侧影。不要忘了,当年日本新干线,从1955年动工到1964年通车,就用了整整九年时间。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京沪高铁从1990年开始论证,到2008年4月18日全线开工,前后长达18个春夏秋冬,这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中国从经济起步到经济起飞、从拿来主义到“中国创造”的历史见证。当年围绕京沪线建设,分成缓建派与急建派两派,争论旷日持久。缓建派认为当时中国还不富裕,国人承受不了,希望晚一点建设;急建派则认为国家急需铁路发展,越早建设越好。当时还有一种意见是建高速公路,后来又有磁悬浮与轮轨高铁两种技术之争。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让各种争论告一段落。在这之后,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铁路建设大军奋力拼搏,仅仅六年走完了国外30年的发展历程,京沪高铁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和建设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如今,中国高铁技术在中国境外受到广泛关注,从俄罗斯到墨西哥,从泰国到中东,人们都对中国高铁技术很感兴趣,这其实就是因为京沪高铁和随后的京广高铁等的成功运营,为中国高铁发展做了最好的广告。可以说,京沪高铁就是中国大发展的一座坐标,记录了中国人这些年付出的巨大努力,也彰显了中国的国家实力:经济实力,软实力,巧实力。
就像日本新干线成了与富士山并提的国家象征,某种意义上说,奔驰在北京与上海之间的京沪高铁无疑就是中国强势崛起的标志。随着京沪高铁开始盈利,我们在感受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同时,自然也对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