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闹钟:“超编生”形式主义下的尴尬

近日,多名学生家长和市民反映,1月中旬,潮州湘桥区接受“教育强区”省级督导验收,学校各出“奇招”:城南小学为让班级人数达标,组织数百“超编”学生冒雨外出“参观”;有学校临时组织学生出外看电影,或紧急调整课时表,或装饰美化校园等。
在反四风建设中有一条就是明确提到了反形式主义,目前发生在广东潮州湘桥区城南小学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方面省上按人头规定500元一位学生的补助,学校为多拿补助就不得不多招收学生;另一方面,在省上的“教育强区”省级督导验收中又明确要求每个班不能超过50人的硬性规定。在这两个矛盾的对立面中就产生了超编生被临时安排在牌坊街上冒雨“散步”的尴尬境况中。
这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劳民、劳官、伤财。形式主义重形式轻内容,重行动轻失效,务虚多务实少,其后果必定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高投入,在实际效益上的低产出甚至不产出,最终劳民伤财。形式主义不只劳民伤财,而且也无端地“劳官”。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应付没完没了的形式,天天就像赶集一样,一场未完,又要赶另一场,疲于奔命,造成精力的无端消耗,不可能真正潜下心来,及时系统深入地去调查研究,去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急事、难事和大事,其结果必然成为忙忙碌碌的官僚主义者。
不过从这种形式主义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种社会的尴尬。在优秀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又强制规定每个班最多只能招收50个学生。这样的情况是否合理呢?对于那些已经进班的家长来说50个人的一个小班非常好,老师有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使他们的孩子在好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进入校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人这些学校,托关系找人情是在常见的事情,同时也有胆大的学校更是明码标价收一个超编生多少钱。
这样的尴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解决?希望教育部的专家们好好思考一下,发挥你们智囊的作用。让这些尴尬少出现一点。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