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啃下硬骨头 才能有实效(生态论苑)

孙秀艳
2015年01月24日03:5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难以减下来的指数真的在提醒我们,好操作、见效快的办法都用得差不多了,剩下都是硬骨头。走捷径就能见成绩,今后恐怕是难上加难,是时候做些更难的工作了

    

  1月15日,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公布了过去一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地区PM2.5的减排结果。除北京外,其他地区减排幅度都在10%左右,上海减排比例更是高达16.1%,这的确让只减排了4%的首都面子上有点过不去。

  因为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完全不同,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减排不具备可比性,可是北京跟条件类似的天津河北也差了一截子,就让人觉得说不过去了。

  说句公道话,2014年,为治理大气污染,北京真没少想办法——煤减了,燃煤降到1900万吨以下,比2013年减少260多万吨;车控了,小汽车指标由24万辆调至15万辆,全年淘汰老旧车47.6万辆;厂关了,392家污染企业关停退出;严查了,立案查处环境违法2921起、超标机动车13640辆,处罚金额超过1亿元。

  这些措施都用了,可能不少人会问,同样是PM2.5减排,为啥首都的PM2.5这么难减?

  不外乎两个原因。首先,搬厂子、压减燃煤这样的措施相对容易操作,效果往往立竿见影。这些法子在天津、河北可能还是一招鲜,见效很快,可对北京来说,大气污染治理因为动手较早,这些措施前几年已经陆续实行,比如大的工业污染源基本已经搬离北京,现在关闭的污染源排放相对有限,减排效果已经不可能像以往那么显著。另一方面,燃煤压减还将目标集中于好操作的污染源,包括燃煤电厂的气化、城区锅炉升级改造等等,但是未纳入统计口径的散烧煤却远远没有管起来,这大大抵消了压煤的效果。与此同时,机动车虽执行限购和尾号轮换限行政策,但巨大的车辆保有量也产生了巨大的污染,要想轻松减排已不可能。

  其次,城市管理还比较粗放,该管的没有管起来。两个小例子很有说服力:笔者每天上班途经国贸、广渠门桥等市中心区域,经常目睹这些中心路段上都有渣土遗撒,可见问题之严重;几天前,一位环保志愿者曝光朝阳区十八里店乡康化路附近一个垃圾堆,自燃接近1个月无人灭火,让人不由得要拷问下这是哪个部门的失职。

  分析原因,并非要诟病北京的减排思路。从易到难没有错,但是难以减下来的指数真的在提醒我们,好操作见效快的办法都用得差不多了,剩下都是硬骨头。走捷径就能见成绩,今后恐怕是难上加难,是时候做些更难的工作了!

  我们能想到的,管理部门应该早就意识到了。但是从想到到做到,的确需要勇气和众多部门的协同努力。拿渣土治理来说,北京不是没想办法,7000多辆渣土车密闭改造做了,1200个摄像头也安在了工地监控扬尘。但是,一辆遗撒的渣土车上路,如果还是得运管、公安、市容等几个部门凑齐了才能罚才能管,这遗撒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也就是说,要啃的硬骨头里,不仅是污染源治理本身的难题,还有机制体制的壁垒。

  在污染的空气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污染应该是动员令,见到污染每个部门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履行自己的责任。有了这样的理念,粗放的管理才能成为过去式。

  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重工业城市兰州去年收获了313个蓝天,这个曾经排名垫底的重污染城市能做到的,首都更应该能做到。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24日 09 版)
(责编:白宇、刘军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