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郭元鹏:杜绝“墓前复活”需要“死亡国标”

2015年01月22日08:22 | 来源:荆楚网
小字号
原标题:郭元鹏:杜绝“墓前复活”需要“死亡国标”

  45岁的郭先生下葬前竟“起死回生”。2014年11月14日,郭先生突发脑出血,在医院宣告不治,按照家乡习俗,家属把仅有一口气的郭先生送回老家黄陂。就在下葬前,一个亲戚突然发现郭先生不仅有呼吸,而且还流下了眼泪,家人大惊之下,连夜把他送回武汉抢救。记者1月20日在长航总医院看到了郭先生,他的意识已基本恢复。(1月21日《武汉晚报》)

  就在下葬的时候,郭先生流下了泪水。幸好是有惊无险,有细心的亲属发现了,才让郭先生躲过了一劫,如果没有对细节的关注,郭先生应该早就喝下了“孟婆的汤”,在奈何桥上泪流不止了。问题是,如果没有细心的发现,我们在医院这个环节是不是也能“打破孟婆的碗”?

  《南国早报》报道,广西的李景封在殡仪馆里复活了,此前他在医院被宣告死亡;《广州日报》报道,广东韶关的一位女孩在医院宣告死亡,家人将她丢弃在了荒山上,没想到的是过路人发现孩子还活着;《四川日报》报道,四川内江一对父子发生了车祸,现场救援的医生宣告死亡,将两人装进了停尸间的冰棺之内,没想到的是这两人也活了,有关部门的说法是可能是“被颠簸活”的。这样类型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不仅在中国有,就是在国外也存在。

  当然,医学是个高难度的科学,这个领域是宽泛的,即使再过100年,再过200年,也不可能将医学的科学研究透彻。这些死而复生的人群里,当然会有医学难以解释的个例,看着确实死亡了,但是实际上没有死亡。可是,仔细想想,我们能把这一切都推给“奇迹”吗?在这些死而复生的人群中,必然也有其他问题。这里面有责任心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则是死亡的标准问题,这个标准在医院的死亡宣告中,究竟要执行什么标准?

  对于死亡来说,医学上有很多标准。而这些很多标准里,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有人说,心脏死亡就是死亡;有人所脑死亡才是死亡;有人说身体死亡也是死亡;还有人说身体神经超过90的死亡也是死亡。这些标准牵涉很多东西,伦理方面的,科学方面的。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话题。问题是,在这些还都难以达成共识的时候,我们最起码在医院宣告死亡这个环节做些事情

  对于死亡的认定,应该有一个全国的标准,这个标准不能是医生的不同而不同,不能是医院的不同而不同,不能是地区的不同而不同。这就应该有卫计委邀请专家起草一个“死亡国标”,让所有医院,所有医生,依据这个统一之下的标准来执行。

  有了“死亡国标”,为了确保各个环节不出问题,还应该印制一张“死亡通知单”,这个“死亡通知单”要与以往医院自己的单子不同,不是简单的“死亡通知”几个字,而应该印制上死亡的数据,比如可以罗列上心脏、血液、神经、意识等等数据,这个数据不能是医生肉眼判断的,而应该是仪器检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出现了“下葬之前复活”,那才能算是奇迹。

  下葬之前复活,这其实是个漏洞,虽然不是医生有意为之,也是值得思考的。谁来打破“孟婆的碗”?我想“死亡国标”就是最好的武器。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