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让老实人不吃亏”为诚信社会托底

2015年01月17日15:04 | 来源:新民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让老实人不吃亏”为诚信社会托底

  陶希东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诚信作为公民个体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观念。这表明,党和政府期望和倡导,每个中国人都做“坚守诺言、一言九鼎、说话算话”的好人,“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实际上,如果我们咬文嚼字地来看,“信”这个字,是由“人”和“言”组成,就是说,只要是人,说出来的话,就应该是真实的、可信的。而当今社会,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恰恰出现了“不讲真话”“不做实事”的普遍化“造假”现象,大到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小到个人地铁逃票,这既谴责着当事人的内心和良知,又损伤着整个社会本该拥有的温情和关怀。“小悦悦事件”、“老太太摔倒没有人敢扶一把”、“地上有3000元现金,20人看见绕道走”、“失主成群”等诸多报道,深深地刺痛了每个心中有爱的人,更暴露出社会诚信的缺失和无奈。当大家都认同“好人不能做、好人不敢做、做老实人吃亏”的时候,我们如何生活得幸福?这值得引起国人的警醒和反思!

  规则意识的缺乏,以及耍奸溜猾者没有付出应有的失信代价反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是造成社会不诚信或者使老实人吃亏的主要原因。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在以分数为王的教育体系中,一个经常考试作弊的学生,可能不仅成绩好,而且会得到各种奖励和老师的好评,但一个诚实而分数不怎么高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各种奖励;再比如食品行业,违规使用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但一些违规使用者恰恰能比诚实经营者赚更多的钱。正是因为这种“老实人”容易吃亏、“好人没有好报”的普遍化,久而久之,直接造就了“集体不老实”“集体冷漠”等社会诚信危机。不过,如果我们就此说当今社会完全没有诚信,也是不恰当的。如大家熟知的,每天几千万件的网络购物快递,顾客和商家没有见面的情况下,消费者能够保质保量地拿到所购之物,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信任的结果。因此,关于诚信,既不能危言耸听,也不能掉以轻心。

  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需要人人都参与、人人都遵守规则的集体行动,也是一个需要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紧密结合的复杂体系。但不管怎么样,一个诚信社会,应该坚守“让老实人不吃亏”,这需要普遍建立三种基本机制。第一种是发挥市场的力量,例如“油条哥”,正是靠着他“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诚实,赢得了顾客的认可,消费者自然会做出选择。第二种是对个人行为的信用记录机制,让不诚信之人处处受阻、寸步难行、孤家寡人,如德国有一个曾经逃过三次地铁票的外国留学生,虽然获得博士学位,但找工作时,这一失信记录成为他就业的致命障碍。可见,建立健全失信者的记录和查询系统,多部门信息互联互通,让不老实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是一个亟待完善的有力惩戒工具。第三种就是法律机制,需要尽快建立健全见义勇为等法规,依法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无奈和不公,让真心帮助别人的好人,得到应有的好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无论如何,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是立足社会、结交朋友的大根本。从长远来看,其实做一个老实人,并不见得真吃亏。无数的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