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对国家体育总局的巡视反馈意见出炉。“赛事审批和运动员裁判员选拔选派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比赛违背公平原则、弄虚作假”、“总局直属单位权力高度集中”等表述,引发网友特别是广大足球迷的强烈反响。4日,中国足协相关人员在谈到中纪委监察部网站转发评论文章批评中国足球一事称“对于评论性文章,无法作出回应”。 (《京华时报》11月5日)
足球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球迷的目光。十年前,中国足球尚能与日韩这样的亚洲一流强队分庭抗礼;如今,马来西亚、泰国等不以足球见长的球队都可以在国足头上作威作福。在媒体和球迷们恨铁不成钢的同时,走马观花般更换着的主帅和足协官员们也没能阻止中国足球的泥沙俱下,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不能根除足协的沉疴旧疾,所以面对批评,足协官员们只能“无法回应”。在笔者看来,中国足协应主动抢抓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先机,运用法治进行自身建设,“法治思维”是足协对中纪委的“最佳回应”。
审批选拔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等等问题的背后,是足协官员们长期以来缺乏法治思维、滥用权力形成的“人治”痼疾。中国足协的当务之急应是树立法治思维和观念,运用法治思维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其一,依法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破解直属单位权力高度集中的垄断性行为,规避审批选拔过程中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并确保出现问题后溯源追责,以责任不离人约束足协官员。其二,足球精神当以法治精神为帆,以法治为依托破解足协的不作为、乱作为。足球作为了一项充满魅力的体育运动,公平是灵魂,弄虚作假不仅是对比赛队员的亵渎和不尊重,对球迷的伤害,更是对法治建设的践踏。在法律的有效监管下,确保职能运转公开透明,杜绝各种形式的放任自流或变向干预,让足球回归运动本身,让足球精神回归原生态。
运用法治思维的同时,足协还要加快管办分离、政企分家的进程。足协既是政府机构,又是社团组织,还干预商业事务,既是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员和运动员,如此混乱的自身定位难免造成管理乱象。政府应回归监管者角色,加强具有技术含量的、有限的监管。协会应脱离行政职能,做好赛事的组织、协调和青少年培养等工作。联赛运营方应充分适应市场规律,着力于提高赛事水平和影响力。
思路决定出路。中国各项体育运动职业化已有多年,无论是处于风口浪尖的足球还是依然称霸世界的乒乓球,未来若要持续健康发展,树立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建设将是最有效的途径。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