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对行业人才技能水平和从业资质的权威认可,职业资格证书每年都吸引数以百万计的人为之奋战。然而,在司法、药师、建造师等高技术知识含量职业资格证书备受追捧的同时,这些证书考试的群体舞弊也在大肆上演。众人追逐的“一纸证书”背后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让众多考生不惜铤而走险?如何理顺职考体系,让考试回归选拔行业人才的本质?(11月3日新华网)
在我国很多人都避开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甚至一些职业只有具备某种执业职格证书才能从事,这种拿证书当资格的大环境让一些职业资格证考试越来越重要。从大学时我们就要接触会计证、计算机证、教师证、商务英语等等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甚至一些学校把是否有英语四、六级证作为能否毕业的硬性规定。所以,在大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忙于各种资格考试,因为手里资格证的多少,很多时候能决定将来自己的命运。
有了资格证也许没有合适的工作,但是没有资格证肯定不会有合适工作。为了能全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谋取一个合适的职位,资格证越多越好。因此,一些有精力和学习能力的人会凭借自己的付出去考取这些证书,但是还有一些人一是没有能力,二是没有精力和时间,但还需要这些资格证书,为此他们除了作弊就没有其他选择。因此才有了前些天陕西医师考试2000多人作弊的闹剧,才又一次让资格考试制度成为了我们讨论的焦点。
资格考试的确有其作用,但是一切全凭考试结果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从业资格,这未免过于武断。现在我们很多基层的领导干部都是大专或者大专以下的学历,他们也不具备任何资格证,但因此就说这些人没有领导能力,胜任不了当前工作显然是不对的。对于很多的工作,其经历和时间才是真正的资格,只有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了,有了实际的应对能力了,才能让自己胜任。如果这样的工作也要求资格证,可能有很多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或者是利用作弊手段获得证书的人会获得本无法胜任的工作。
任何资格考试承担的东西越多,作弊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所以根治资格考试作弊的关键不在于堵,二是在于改革人才的评价机制。今年河南的高考作弊案引发了全国的震动,也再一次掀起了对我国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讨论。虽然争论了多年的鉴于制度改革,但是考试的分数仍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高考舞弊案。这次的资格考试也一样,没有这样的证可能就找不到好工作,只要有了证管你是不是真正的有能力呢?所以很多人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过,为了保险起见都会想方设法的进行作弊。
资格考试作弊的越来越严重,让我们看到评价人的唯分论、唯证论都是不科学的,只有注重人的综合能力的考察,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将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出来。所以,在各种资格考试中,我们不妨增加对每个人工作经历的要求,不妨增加对其工作实绩的考量,再结合其专业知识的成绩,作出最终的评定。诚然这样一个工作需要更多的投入和配合,但是最起码要比完全凭借考试定终生要更合理,也就不会让那么多人把心思都放在提高分数上了。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