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建国
你是不是曾体会到,某种火锅、小龙虾或者擀面皮等特别好吃,吃了还想吃?有没有一家饭店,你经常光顾,隔了一段时间不去就想得慌?你肯定想不到,食品里这“给力”的味道,有可能是因为被添加了特殊的香料--罂粟壳。(10月31日 《现代金报》)
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令人感到可怖。众所周知,罂粟是国家命令禁止的毒品,而这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的毒品,竟然堂而皇之的摆上了餐桌。对于食品安全而言,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太多的不足和短板。
从报道中来看,作为一种毒品,罂粟之所以会被餐饮行业广泛使用,原因比较多。比如,售卖渠道存在隐蔽性特征,餐饮行业在食品中做手脚等等。其实,这些手段的背后,可以看出当前食品监管比较疲软和乏力,没有比较好的办法应对食品添加中的小伎俩。监管手段的滞后,监管人员的匮乏,都让食品安全犹如陷入割韭困局中,很难从源头上产生真正实效。
根本上而言,囿于客观因素的羁绊,执法监管环境并不乐观,偌大的市场内,很难做到无缝隙覆盖。正像罂粟添加事件一样,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和围观,不管是公民个人,还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恐怕都很难厘清事件真相。但从深层次而言,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有一个深层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当前的监管执法手段,还是过于孱弱。也就是说,在监管执法的具体实施方面,处于宽松状态,根本无法对违法添加有毒物质的行为产生威慑效果。不管是刑法层面,还是治安管理处罚层面,对于“餐桌上的毒品添加”行为,很少“板起脸来”.那么,与行为的危害性质和程度相比而言,行为人所付出的成本确实不大。
事实上,对于这些隐藏在食品背后的“秘密”,不能感到无足轻重,而应当以从严监管为出发点,用最严厉的法律规定进行操作。食品安全,事关民生大事,不能掉以轻心,应该重拳出击,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通过严厉的惩罚,必然会对无良商家起到警醒作用,倒逼他们依法经营意识的提升。
说到底,食品安全问题无小事,对于在食品中添加罂粟的行为,更让人揪心。基于此,不妨在监管的力度和水平上,进一步强化和提升,让不良商家感到痛感,触及他们的生存经营底线。如此,必然会让他们提高自律意识,逐渐养成守法经营的思维和习惯。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