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是提炼鸦片等毒品的原料,将罂粟壳作为调味品在食品中添加,在一些地方颇为流行,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记者在陕西、四川、上海等地调查了解到,一些小饭店在火锅、面皮、小龙虾等食品中添加罂粟壳,可使食客上瘾或者对身体造成慢性伤害。(10月31日《新京报》)
10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相信每一个稍有文化的中国人都知道,罂粟是提炼鸦片的原料估计知道的人也不少,毒品能成瘾并对人体造成伤害也是常识——那么,把提炼鸦片的原料罂粟的壳加入食物中,会对食客造成伤害为什么就没有人知道吗?
这也是常识,餐饮行业岂能不知道?唯一的答案就只能是明知故犯了。国人忧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再只是地沟油、苏丹红了,从各种非法添加剂到“口水肉”、“速成鸡”,方方面面只要涉及经营的,都成了食品安全的疮口。这也警示我们,在目前情况下,仅靠经营者的道德与良心,尚无法建立完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从添加罂粟壳事件来看,原料公开销售,成品添加成行业“公开的秘密”——而非法种植卖卖、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也被2008年在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公开明令禁止。有法不依固然是商家利欲熏心,但监管中执法不严、不准恐怕要负担更多的责任。
监管出现漏洞不仅仅表现在有限的政府监管力量与无限的监管对象的矛盾上。诚然,如某些官员所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不法摊主违法在食料中添加罂粟壳的查处上,存在取证难、查处难等困难。但如果在发现非法添加之后,监管部门相互推诿,甚至出现对法律理解不准确,误伤的情况,就对整个监管环境雪上加霜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陕西一男子吃凉皮后尿检阳性被拘15天,警方称误食也属于吸毒;而可笑的是,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罂粟壳的店老板张某则只被拘留10天。在这样的一起事件中,孰是孰非,普通人尚且能分辨清楚,监管形成的可笑谈资在网络上发酵后,消解着法律和制度的尊严与作用。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公报和决议公布后,分析解读文件精神在全国上下形成一股热潮,依法治国的理念前所未有地深入人心。但必须看到的是,法律和制度对市场的监管必须落到实处。“崇尚”是一种态度,“遵守”是一种责任,“捍卫”则必须拿出行动。餐饮行业公开添加罂粟壳违法是显而易见的,但要整治整个市场,从源头上杜绝“罂粟壳加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从观念上根本转变,公民相信遇到“罂粟壳加料”找法律不会“被吸毒”,商家明白不遵纪守法就会无所遁形,监管执法者也应该形成正确捍卫法律的尊严必须切实行动。如此,才能形成一把悬挂在商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才能形成市场、政府、消费者、技术多位一体的“社会共治”网络,防范食品安全于未然。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