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微信朋友圈被各色南瓜灯刷屏,昨天连夜买了个南瓜,也给女儿做了一个。大功告成时,颇有些成就感。得意之余,又在瞎想,这一阵南瓜会不会脱销。
犹记去年此时,万圣节还没有这么火爆,至少南瓜灯还没有今日这般普及。想要没新意地表达一下对洋节入侵、完胜传统节日的忧思,却实在忧不起来——真觉得挺好玩的,全家参与,亲子互动,孩子高兴,大人满意。随大流,就随一下吧。
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在中国,“鬼节”其实也不少。传统的三大鬼节,分别是清明、中元、寒衣。记得歌手陈羽凡还有过一番感慨,大意是:万圣节由宰杀祭祀演变为当今一年一度的化妆舞会,却没几个年轻人知道中国清明节外很重要的祭祀日“送冬衣”。陈羽凡提到的“送冬衣”就是寒衣节,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又称“祭祖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
可能是文化传统不同,同样的节日,在西方往往很有趣。比如万圣节,孩子们都会穿戴稀奇古怪的服装、面具,向大人们要糖果或者搞恶作剧,这些轻松而有趣的过节方式,让不少人忘却了它的“鬼节”名号,反成了快乐的代名词。
此前就有专家指出,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之所以被广大国人接受,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们有丰富的过节方式和具体的节日仪式。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虽已成为法定假日,但原有传统仪式散佚,少了不少趣味。比如古人过中秋,不仅要赏月,还要拜月、祭月、娱月,吟诗作赋来歌咏月亮,现在却往往是办台文艺演出、商家搞些促销活动,让人觉得中秋节沦为“月饼节”,端午节变成“粽子节”,传统佳节逐渐成了商家的狂欢。
“过别人的节日,图自己的快乐。”万圣节也好,圣诞节也好,也许对于喜欢过洋节的国人来说,它们的本质只是最单纯的“找乐”。为了大家的快乐,我们的传统节日不妨向洋节学两招,充实过节内容,创新过节方式,别再让吃顿“团圆饭”、看台文艺晚会外加玩几圈麻将,成为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唯一套路。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