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北方也渐次进入供暖季,自然,关于供暖的那些事儿又“热”了起来。然而,供暖季来了,问题也来了。一边是居民抱怨煤炭价格下降而供暖费迟迟不动,另一边是供热企业称即使煤价下跌依旧亏损经营。供需矛盾喋喋不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局,如何寻求一个科学、合理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让大家过个踏踏实实的暖冬值得深思。 (新华网10月24日)
近年来,在煤炭价格等不断走低、但供热价格趋却仍坚挺的情况下,每到供热季,煤炭降价、供热价格为什么不降的“供暖账本去哪了”的质疑,都会定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都要例行的上演一番,接受大众的拷问。
应当说,在“供暖账本去哪了”的质疑中,供需双方说的都有道理,都是近年来煤热市场变化的客观述说。问题是,消费者之所以纠结供热价格不透明,是由于供热部门所谓的一些成本上升多是一些看得见却摸不到、片面之词的模糊理由,才导致了“供暖账本去哪了”质疑的不断扩散和升级。换句话说,要想消弭“供暖账本去哪了”的质疑,不能仅靠供热企业的自说自话和模糊回应,而应该由公证的第三出面来化解。这一点,物价部门责无旁贷。
众所周知,城市供热和城市供电供水等诸多问题一样,是重要的民生项目,具有一定垄断性,直接牵扯千家万户的利益,这也就决定了供热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实行(完全)市场调节价,而是需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进行定价或指导价。
也就是说,在进一步推进供暖成本等透明的过程中,物价部门对供暖价格的制定过程,尤其是供暖企业所谓的供热成本,要进行科学充分的监审,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成本项目(煤价、人工)发生明显变化,并容易引发社会争议的时候,不管实际上需不需要调价,都有必要进行常规的定期监审和指定监审,并向社会充分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看有关所谓的成本项目是否科学合理。只有供热成本信息及时、透明合理了,质疑之声才有可能消失,起码不会那么持久、强烈和太多不好的连锁反应。
就此而言,此前有关地方物价部门的的作为,显然是不到位甚或无作为的,他们把自己当成了煤热价格争议和质疑中的看客,忘记或模糊了自己依法行政、透明行政、服务为民的根本职责。
反过来讲,由于价格部门没有对有关供热企业的供热价格成本进行必要、及时、详细的公布,进而让社会发出“供暖账本去哪了”的质疑,并且越发成为近年来供热季的的“例行动作”,某种程度上无疑考验的,就是相关地方物价主管部门在供热成定时、定向监审,以及服务为民、政务公开等方面工作的意识和执行力。
去年,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对对社会关注的民生等重要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要积极回应、解疑释惑,并注意把人民群众的期盼融入政府决策和工作之中,努力增强提升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
作为城市供热价格的实际操作人、经办人和监管者,各相关地方政府物价主管部门,面对社会不断高涨的“供暖账本去哪了”的质疑,他们不应该再闷不吭声,或者即便出声了,也是没有具体详细事实支撑的讲空泛大道理,而是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当作一个服务社会、释疑群众,有效实践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契机和平台,主动出击,积极作为,通过有效的城市供热成本监审及资料详细公开,回应社会大众的必要关注和疑问,最大程度上消弭社会对供热价格“煤降热不降”的价格质疑。这是建设服务政府、透明政府的必须,需要有关方面深思纠治。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