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夜之间,北京朝阳区的一些报刊亭主变成了无业人员。他们的报刊亭在7月31日深夜遭遇“强拆”,以至于很多市民在第二天早晨诧异地发现,想买份报纸,都找不到地方了。朝阳区政府回应,是移改而非拆迁,事先他们与报刊亭主做过沟通,并征得大多数经营者同意。然而,许多报刊亭主表示,他们之前只是接到通知要整顿,根本没有商量余地。所谓“原则上同意”不知从何而来。
有媒体披露了不少强拆场景,比如30名穿着制服的人、20余名便衣,还有警车、铲车、吊车等来到亭子外拉起警戒线,一些人拿着铁棍敲打亭子侧门,玻璃碎了一地,门框也变了形,亭主的母亲被铁棍戳破手,亭主的父亲拿起身边的灭火器,想赶走砸门的人,却因“抗拒执法”被拘留。如此野蛮,这究竟是合法土匪还是合法黑社会性质组织?
强拆者眼里没有威严的法律。报刊亭的产权单位是隶属于中国邮政的北京报刊零售公司,毁坏国家财产,是赤裸裸的犯罪;承包报刊亭的亭主正在经营,毁坏他们的报纸和矿泉水就是毁坏公民财产,这也是赤裸裸的犯罪。更不要说一些所谓的执法人员殴打亭主等暴力犯罪了。即便报刊亭属于违建,政府拆迁也必须履行合法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执行法》,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前,应当事先以书面形式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当事人如果不履行行政决定,行政机关有权作出强制执行决定,但是强制执行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从相关报道可知,亭主只接到口头通知,这算什么书面形式?
强拆者眼里没有弱者的生计。在北京,亭主都是哪些人呢?据统计,北京邮政报刊亭近年陆续向社会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原报摊人员占30%,下岗人员占20%,残疾人员占10%,“两劳”人员占10%。一般来说,经营报刊亭的都是弱势群体,他们一家人乃至几家人就是靠卖报买饮料为生,有亭主感叹,“报刊亭没了,我没什么文化,别的我也不会干,找了几天的工作屡屡受挫”;还有亭主是北漂一族,养家糊口的生计没了,孩子怎么办?“两个孩子每年光学费就三万多元,实在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该如何维持了”。砸了弱势群体的合法饭碗,是丧尽天良的事,傲慢而粗鄙的拆迁者哪能想到民生多艰?
强拆者眼里也没有文明与文化。在南京,报刊亭被称为“南京一道靓丽风景线和南京民俗文化符号”。毋庸讳言,在不少城市,报刊亭就是民众喜闻乐见又不可缺少的文化地标,强拆掉报刊亭,就使城市减少了灵气;为报刊亭留有一席之地,就是为城市保留文气。更何况,报刊亭也为市民生活提供了一定方便。曾有媒体介绍了发达国家的报刊亭状况让人感慨,比如在巴黎街道上,外形干净、色彩绚丽的报亭,让人能立刻感受到这个国家的特有风貌。调查显示,82%的巴黎市民认为,报刊亭已经成为“巴黎的地标”。为帮助报刊亭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经营困难,巴黎市政府尝试扩大报刊亭经营范围,还贴补从业者,并以报亭月租费减免的形式帮助经营者。
有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是,去年报刊亭诞生150周年之际,巴黎市政府还推出“巴黎爱它的报刊亭”活动,一场场讲座、展览唤起人们的怀旧情怀,意犹未尽之下,组织方索性在今年5月追办了第二届。与巴黎政府相比,我们的相关部门是不是太可悲也太粗野了?
所谓的执法者强拆,其实不排除权力纵容,否则他们不敢如此张狂;如此强拆,终究会拆掉民心,激化社会矛盾。近年来,类似强拆屡见不鲜,就在日前河南新郑龙湖镇一夫妇半夜被拉走,房屋被强拆成废墟。据报道,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要议程就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在四中全会前,频见强拆,这是什么信号?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更需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如果执法者乱来,公民权利就失去保障。习近平强调,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对那些强拆者的领导是不是该问责呢?执法犯法是不是性质更恶劣呢?如果属于违法犯罪,是不是该承担刑事责任呢?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