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河南、大旱、严重缺水、绝收……入夏以来,这一系列词汇愈发频繁地冲击着人们的视听神经。当地官方对“63年来最严重夏旱”的定性昭示了这场旱灾的严重程度。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赴河南旱情最严重的平顶山、汝州等地进行采访,发现一桶机井饮用水的价格,从干旱刚刚开始时的5角钱,涨到5元钱还难买到。有不少严重缺水村庄,一个星期得不到一车“救济水”。个别基层政府抗旱流于形式。
电影《1942》的故事背景是河南,而百姓逃荒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大旱之后的严重灾情。由此可见,旱情天灾,没有政府主导的众志成城,没有积极的应对天灾,就一定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而当地县乡领导在这场大旱灾情面前又是如何应对的?
其一,救灾该不该乘坐高级轿车?他们是跟着送水车一起来的,坐着高级轿车。既有送水车,但那不是领导的“坐驾”,一定是高配的高级轿车才符合领导的身份。车改车改,到底改掉了几多领导的豪华轿车,由群众的眼里看出来就绝对无假,也就是说,既享受高级轿车,又会拿不菲车贴,如此车改至少在旱情严重的河南叶县群众所见的领导高级轿车这里根本就没有改观,更谈不上进展。让领导乘坐农用三轮或者农用拖拉机或者随送水车一起来抗旱,又何其难哉?
其二,领导该不该拍照录相?灾情要宣传,抗旱也要宣传,领导重视也一定要宣传,但作秀则完全不同。如果是作秀,就只剩下了一种功能,为作秀而作秀,根本不给群众解决任何问题。送一车水即可实现作秀,送水到老天下雨旱情解除又是一种结果,那么,官员们显然是来作秀的,而不是来抗旱的。再看一看领导的后续行为,拍完照之后不是下到田里,更不是下到旱井里,当然更没有为可以提供水源的机井里安装上电机水泵,而是回到空调车里,这不是纯粹作秀又是什么?
其三,领导摆拍“抗旱秀”之后,官方又是如何宣传的?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在正规工作报告中还是在一般性通报中,从电视台到报纸再到官方简报,均作出领导重视,亲临一线,与民共抗旱的正面报道,而事实上不过是回到空调车里。所谓的亲临一线领导抗旱,充其量只有不足一小时。宣传一朵花,事实豆腐渣,领导制造的“抗旱秀”热闹,正是百姓的心寒之处。
其四,领导“抗旱秀”,也是一种灾情,甚至是一种比旱情更严重的灾情。而自然界的旱情是一时的,领导的“抗旱秀”之灾情却是长久的。有村民指着那口机井告诉北青报记者:“县领导在村里当着村民们保证,‘三天内一定为大家接通水源’。这不,都过去一个多星期了,水还没影。”三天又四天,只有动静,没有水流,领导的承诺是及时雨还是新的旱情?来过了,秀过了,承诺过了,却只留下半拉子“大体接通”的管线。送水车一个多星期没有再来,领导的“抗旱秀”,在电视上是政绩,在灾区却是“秀一把”就完。
至于开井挖渠修塘蓄水,大兴农田水利利民之功,则更是领导“抗旱秀”之外的营生了。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