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书市冷热·阅读喜忧

2014年08月09日07:15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书市冷热·阅读喜忧

  据报道,一年一度的南粤文化盛宴——2014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将于8月15日至21日在琶洲会展中心举行。此次活动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年度口号,并继续推出免费派发门票、延长闭馆时间、全场图书优惠等措施,而且首次设立少儿馆。酷暑时节,读书热浪席卷而来,与书香节的热度相比,当下人均纸质阅读量的低迷,实体书店的困境,版权保护的乱象、儿童读物的失范……无一不令人警醒,公众阅读现状怎样?困境如何破解?我们共同关注。

  纸质阅读量低

  需要辩证看待

  日前,最新出炉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仅13.43分钟。这些数据乍一看让人很有危机感,但笔者却对此数据有些怀疑。

  首先,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这一数据到底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并没有明确说法,是通过问卷调查还是网络调查得来的,样本是选取在某一地区还是均匀分散在全国,对于统计结果都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如果统计方法不够科学,统计结果自然不一定准确。其次,相较于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人口数量多得多,教育水平却低一些。人均纸质读书接近5本的背后,可能少部分读了大量的书,而大部分读书远远低于平均数所致。读书本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以粗线条的平均数来说事,证明不了任何问题。再次,读书方式也在向着网络化转型,中国网民人数全球第一,在网上看书也越来越普遍。统计数据中却只计算了纸质书,难道读电子书、在网上读书就不算读书吗?在笔者看来,与其花时间关注人均读书量这样一个伪命题,不如把时间花在多读两页书来得更有意义。 (张涨)

  实体书店

  “卖书为生”走不通

  近年来,实体书店的日子并不好过,如广州三联书店、“学而优”书店多家门店接连关张。尽管今年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宣布对图书批发和零售环节免税,但并未扭转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的现象。有人对此感到忧心,但我却认为,不必过于夸大实体书店的影响力。究其原因,书店不景气源于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书籍的本质是知识的沉淀和交流,这一本质并没有消失,反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人都希望获得更多知识以发展自我。只不过知识交流的渠道多了很多,不仅可以看书,也可以看纪录片、听讲座、上论坛,知识获取的效率不一定就比读书低。因此,爱书人为实体书店的消失而伤春悲秋只是一种情感表达,爱书人想读书,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渠道比以往多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实体书店经营者也应该回归知识分享、交流的阅读本质,不妨大胆转型,放弃以“卖书”为生的经营方式。通过书友会、分享会、作家讲座、创作工坊等形式,将书店变为“文化综合体”,实现从内容销售者到内容创造者的转变。广州如今一些人气高涨的书店,已走出了这一模式的雏形,比如方所经常邀请知名学者开讲座,联合书店也销售自有品牌的创意文具,都是值得称赞的思路转变。

  (章门仁)

  版权保护

  治乱象要用重典

  网络、电子书的冲击背后除了是新媒体的崛起以外,还揭示着我国版权保护的缺失。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电子阅读使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成为免费的午餐,读者逐渐形成看书不用花钱的习惯。然而,即使面对这样的冲击,我国对于文学作品的版权保护却一直缺位,这更让实体阅读纸质作品在夹缝里生存。其实我国针对文学作品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少,但是由于法律保守性,立法远远落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即便有了相关法律,有法不依、违法成本低、侵权责任难以厘定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整个出版业。

  就在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正着力推进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显然,纸质阅读的长期传承与发展还得要靠制度上做好顶层建设,执法机关加大查处力度,否则再严苛的法律体系也不过一纸空文。

  深阅读

  危机不容忽视

  我国的网民数量已高达7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间已经远远超过20小时,但是,电子书、手机等网络化阅读方式的普及,随之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危机不容忽视。表面上,我们在手指划过屏幕之间接收了大量的信息,阅读了大量的文字。但这种快餐式的浅层次阅读,囫囵吞枣,不经思考,营养有限。加之鼠标和滚屏会不断打断人的注意力,也会使阅读变得浮躁,导致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娱乐化和轻松的内容。相反,传统的深阅读,优势在于能让人专注思考,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研读、文化细节的品味、深层学术思想的交流。因此,更需要大力提倡深阅读,才能让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沉下心来,体会读书的乐趣,提高思考的能力。 (雅婉)

  儿童馆

  要有益也要有趣

  此次书香节,首设多达5000平方米的综合性少儿馆,值得点赞。从以往的经验看,因为8月份正值暑假期间,少儿读者占很大比重。而且,现在的家庭多以孩子为中心,如果培养起一个小孩的读书兴趣,可以带动整个家庭的读书氛围。

  当然,面对少儿读者群体,书展要做到“既有益又有趣”。首先,把好关卡。当下的童书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打着冒险文学旗号的童书,掺杂了大量惊悚、恐怖和血腥的内容,还有一些书差错频现,包括一般性字词差错、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文字差错、知识性和逻辑性及语法性差错等,要将这些不合格产品挡在书香节门外。

  其次,做好服务,搭好桥梁。让儿童对阅读感兴趣,未必一定要从文字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在儿童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他们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本等等。据报道,此次书展组织方特别组织了数十家出版机构展销少儿益智类产品及其衍生产品,专门联络国内知名早期教育机构设立“亲子阁”,教授亲子阅读方法。此举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等日常运行中参考。 (李光金)

  图书市场

  别过度功利化

  新华社曾报道,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除了教辅书,书店卖得比较好的是职场类、专业类的书,社会科学类的书卖得相对比较少。从以往的媒体报道来看,我国的畅销书多年来基本都是职场类、经管类、生活保健类、教辅类和各种“成功学”图书等。逛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的也往往是一些“成功学”书籍。

  当然,“成功学”类图书热销有其合理因素,很多人在接受调查时表示,主要是因为就业、工作压力大,形势所迫,而客观上这些书也的确对一些职场人士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但是,这种市场分布的畸形,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时下另一种形式的“读书有用论”,而“有用”的定义变得非常狭窄。

  “有用论”体现在创作和出版环节,就更明显了。笔者有两位朋友,一个写的书属于纯文学类,另一个属于微信营销类,纯文学类的耗时两年,写的都市文学卖出1万册左右,而后者写作时间只用了几个月,上市第一年即再版12次,卖出几十万册,入选第五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收益更是前者的几十倍。文史哲类的书想找一家出版社、发行商难上加难,营销类图书的作者屁股后面经常有出版社排队“跟踪”抢单。长此以往,没人看、没人写、没人出,文化、历史等有人文涵养的书将被弃置,最终淡化整个社会的人文气息。

  (李千帆)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