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民生观:送医下乡,怎样避免“过船效应”

商  旸

2014年08月04日04: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送医下乡,送药下乡,近年渐成常态,已不新鲜。然而,像莱阳这样,大规模、多批次、明确次数,甚至有点像驻村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那样,当起田间地头的“第一医生”,还挺新鲜。

新鲜的背后,是医改共性问题的个性求解。

何为共性问题?基层医疗资源短缺。这是长久以来的现实困境,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突出。几年来,医改致力于基层,在制度建设、覆盖层次、保障力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物的层面、制度的层面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人才的薄弱却一直还是难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般做法,是采取“结对子”的办法,让大医院定向帮扶县医院或者乡镇卫生院,采用传帮带或者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

莱阳的办法,一方面是强力输血,不局限于某一个医院的单一帮扶,而是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城市医疗资源,以规模化形式将医生送往农村,并采用强制性措施严格规定医生出诊次数,在数量和频率上保证优质资源的投放。另一方面是着力造血,保证驻村时间,可以让村医在一段稳定的时期内与城里医生频繁交流,在大量的诊疗行为中汲取经验和技术,优化自身诊疗业务。

一句话,盘活现有资源,一个医生当几个用;发挥种子作用,一个医生带动一批。

这种规模化下沉资源的尝试,值得肯定。送医下乡,最忌讳“过船效应”:船一来,水面热闹一阵子;船一过,水面还是老样子。怎样可持续、真管用,是关键。规模和密度是一种保证,同时,调动下乡医生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很多地方在均衡教育资源、推动教师下乡时,常将强制措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把驻村服务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待遇提高挂钩。这种思路,也值得借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4日 13 版)

分享到:
(责编:袁勃、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