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资金投入,根本目标是为了改善百姓生活。民生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民生钱才能花得更到位
前几天在中部地区某个小山村,听当地百姓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村子投入不少资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村子的饮水问题。原本只能靠自家打井取水的村子,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既方便又安全。
没想到,饮水工程修好后,管理和维护却没跟上。干净水没吃几年,村里就接连遭遇停水,自来水也不像原来那么清澈。一位老乡抱怨说,能修起却不能管好,村里吃水问题最终还是没解决,这份钱花得可真冤枉!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这几年,各地在民生投入方面可以说越来越舍得花钱,教育、医疗等各个民生领域多点开花,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但不可忽视的是,不少民生项目中,重投入轻效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刚刚修好的城市绿化带,没几天就被拆掉换新;一些城市兴建的公共租赁自行车,因为水土不服鲜有人问津;有些地方不顾财力和民众感受,匆匆上马的宏大“民生工程”沦为“半拉子工程”……
这些“民生工程”有个共性,就是“只管花钱,不顾效果”,简单地认为钱花完了,民生工程也搞完了。事实上,不少项目严重脱离甚至背离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最终沦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打着“惠民工程”名义上马的项目,其实只是为了项目审批快才千方百计向“民生”靠拢,投出去的钱并没有用在“民生”上。这些项目,大多缺少科学的论证和完善的监管,成了寻租行为的高发地带,不仅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反而变成怨声一片的“伤民工程”。如此“民生工程”,少建为妙!
眼下,政府钱袋子并不宽裕,日子过得挺紧巴。可老百姓关切且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并不少:一些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大量城镇居民的住房质量需要改善,养老院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有待提高……任务多资金少,破题关键就在于把民生钱花在刀刃上,不仅该花钱的时候不含糊,更要注重实效,找准老百姓关注点,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民生资金重在“民”,用得好不好,老百姓说了才算。想要把钱花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还需访民情、知民意,踏踏实实深入基层问问实际需求,研究后拿出可行性方案再执行。关上门做不出好规划,拍脑袋拍不出好项目。
提高效率还需把好质量关。民生工程建设不能打马虎眼,应明确责任主体,严防类似“楼歪歪”“桥脆脆”“路坑坑”等“豆腐渣”工程。需要后期管养的民生工程,应该明确管养主体和责任,落实管养经费和人员,防止因后期维护不足导致大量前期投入“打水漂”的现象。
饮水、住房、教育、医疗……民生工程样样关情。说千道万,民生资金投入,不是为了出政绩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的长久之策。从这一点出发,民生钱才能花得更到位,民生工程才能“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1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