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问政·看领导干部用网)

人民日报:把博物馆装进“口袋”

 山西省博物院院长石金鸣 

2014年07月31日09: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让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的奇幻特色场景变为现实。自现代博物馆诞生以来,观众和奇妙的展品、珍贵的文物从来没有如此亲密接触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让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的奇幻特色场景变为现实。自现代博物馆诞生以来,观众和奇妙的展品、珍贵的文物从来没有如此亲密接触。

  尝鲜新媒体的博物馆人正紧随社会发展节拍,不断创新信息时代的文化服务与文明传播。作为全国首批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2008年以来,山西博物院逐步引进了多种新媒体形式,探索和实践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搭建更便捷的网站、微博、微信等文化信息平台,让公众更多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资源。2010年山西博物院新浪微博开通,成为国内最早开通微博平台的博物馆之一,让博物馆以更加新颖时尚、富有亲和力的姿态走进社会公众,架起了与观众沟通的文化桥梁。通过微博的“粉丝”与“转发”两条传播路径,以往靠电视、报纸、网站等静态的文物展示,实现了几何级数量的裂变式极速传播。

  新媒体的海量性与共享性,为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注入新能量。2011年,山西博物院“夏商踪迹”展厅的一件青铜鸮卣,因其酷似手机游戏“愤怒的小鸟”而被网友广为转发,受到热捧。2012年,我院推出的“文明的足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优秀成果展”,四足带盖方鼎展品因神似安卓系统的机器人形象再次引起网友关注,成为继鸮卣之后,又一件为普通公众热捧的明星展品。正是借助新媒体,激发了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兴趣,从而吸引更多人去关注这些“萌文物”的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新媒体及其新技术属性,改变了以往博物馆的传统陈列展示平台,特别是近两年流行的微信,进一步使得博物馆与观众手机相结合,让公众将“博物馆”装进口袋,随时随地逛博物馆。博物馆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要让人们回到现场、走进展厅、感受历史、对话文物,增进公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

  今天,当观众走进博物院展厅,只需启动微信,扫一扫、摇一摇,就能自动获得对应的语音讲解和相关图文视频资料。这意味着每一个走进展厅的观众都自带了一台免费的“导览机”,并可以自助收听讲解。微信让观众摆脱了时间、地点、环境、终端、平台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实现了视听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随手可得。通过平台生成的数据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观众需求变化,及时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在线服务水平。

  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层出不穷的新媒体,解开了博物馆的神秘面纱,不仅带给观众新鲜的体验,也让博物馆赢得更多的公众关注、喜爱和支持。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更新,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属性不会改变,当代博物馆人要善用新媒体,使得博物馆服务得以最大延伸,让博物馆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本报记者冀业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31日 14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