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记者笔记·我随“蛟龙”出海) 

人民日报:一个“蛟龙”远远不够

喻思娈

2014年07月31日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蛟龙”号再一次展示了探索深海的本领。27日,“蛟龙”号完成了本航次计划的第八次下潜任务,获取了丰富的海底岩石、生物等样本,拍摄了高质量海底视频,为我们了解深海拿到了一手资料。但一个“蛟龙”号,不能改变我国海洋调查装备严重落后的现实。

  海洋调查船的整体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海上综合调查能力。目前,我国用于深海大洋科考的船只加起来不足10艘,且多数还是上了年纪的老船。“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船,就是一条船龄达36年的老船,现今已是超期服役。

  事实上,从常用的调查仪器到尖端的勘察系统,我国海洋调查装备很多都依赖进口。即便是备受瞩目的“蛟龙”号,它的相当一部分关键设备也是从国际市场采购的。海洋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落后的调查工具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取得领先的成果。“蛟龙”号载人下潜到7062米,创造了载人潜水的世界纪录,但不可否认,利用潜水器探索深海,我们才刚起步。难怪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感慨:海洋装备,我们与别人差得不是一点点!

  航次现场指挥部多位专家指出,海洋装备落后的现状,表面上看是我国材料和工艺等基础研究的不足,但更深层次上则反映了我国海洋装备运行管理机制的弊端。长久以来,我国海洋装备不重视产业化应用,从研发到应用,环节缺失、权属分散,应用工作难以推动。比如,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研制出6000米的水下无人自治机器人,但设备一经验收就无人问津。像此类样机研制成功后就被束之高阁的例子,并不少见。

  此外,由于不注重产业应用,导致设备研发用户体验不佳。其实,我国在一些海洋装备研发上实力并不弱,研制的单个设备性能也不错,但人机界面不好,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

  当然,提升海洋装备水平也不能盲目。全球化时代,所有设备都自己生产,既不现实,也不经济。一种比较好的局面或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航次多位专家表示,要支撑海洋科学发展,掌握核心海洋技术和尖端设备的自主权,不受制于人,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发展、升级以载人深潜为代表的深海运载技术。

  去年“蛟龙”号已转入试验性应用,未来还要开展业务化运行,这为我国重大海洋装备从研发走向应用提供了成功样本。但光有一个“蛟龙”号还远远不够,我国还要力争实现载人潜水器的系列化,开展不同深度潜水器的研发,最大限度发挥它在不同深度海域的使用效率。这些都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海洋装备研发环境和深海装备技术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途径之一就是要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海洋装备研发的技术力量。专家表示,在国际上著名的海洋研究机构,通常30%以上是技术研发人员,而我国的占比还不到10%。看来,提升海洋装备水平,抢占深海科学制高点,仍任重道远。

  

  茫茫大海之上,“蛟龙”号与“向阳红09”船怎样搭档合作?矿物标本从海下到达科学家的研究室,要经历怎样的旅行?潜航员和海上科研人员的饮食起居是什么样的?我们的随行记者能否适应船上生活?所有你想知道的,尽管来提问,本报随行记者将努力为你提供解答。

  请将你的提问通过以下渠道发送:1.扫描右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共账号“视点新闻”,直接回复消息;2.发送电子邮件至人民日报视点版邮箱:pdfocus@163.com,主题请标明“蛟龙出海”。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31日 09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