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章正:看不见的“门槛”才能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2014年07月30日08:39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章正:看不见的“门槛”才能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作者:章正

  据最高法执行局负责人介绍,自人民法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截至7月23日,各地法院已陆续录入了20.3万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公众点击和查询超过1000万次,对失信被执行人产生了强大的心理震慑。(7月27日中青在线)

  欠钱不还、耍无赖、哭穷……这些都是“老赖们”的惯用伎俩。“老赖”就是专指那些欠钱不还,并且在主观上具有故意拖欠债务的恶意的人。其实,“老赖”的出现,并不新鲜,从改革开放之后“三角债”的出现,到拖欠农民工的工资现象,都不乏“老赖们”的身影。更让人深恶痛绝的是,很多“老赖”一边“哭穷”,另一边却花天酒地,生活质量完全不受影响。

  “老赖”的生活环境如此“优越”,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历着社会转型,旧有制度的瓦解,但是新的规则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规范功能。为此,制度的“门槛”太低,给“老赖”的生存提供了制度性的漏洞。加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规则逐渐发生变化,但是具体的互联网规则还是滞后于网络空间的高速发展。美国学者查理·A·斯皮内诺所言:“技术的步伐常常比伦理学的步伐要急促得多。”所以,出现“老赖”现象,我们也不足为奇。

  当然,个人价值观的扭曲是“老赖”出现的“主谋”。为了维系个人的利益,一些人将不正当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以至于出现了价值观的“倒挂”。因此,才会有类似“欠钱是皇帝”、“欠债人是黄世仁”的扭曲的价值观。对于“老赖”而言,价值观非但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反而以此为荣,着实令人汗颜。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把对于亲人与熟人关系之间的信任,称为“乡土社会的信用”。可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理念和交往方式迥异于传统社会。因此,需要国家建立制度性的措施,抬高“老赖们”的失信成本,不能让他们过着既欠钱又潇洒的日子。正如,2010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中,就禁止“老赖”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等行为。以此,成为管住他们的“紧箍咒”之一。

  如此力度,还不足以震慑“资深老赖”的行为。在互联网时代,国家不妨运用大数据,将各个信息孤岛联系起来,建立公民诚信电子档案,让看不见的“门槛”发挥作用:小到地铁逃票,大到成为“老赖”;小到拾金不昧,大到见义勇为。相关的行为记录档案,对诚信进行分级管理,并与个人的升学、贷款、出行等行为关联起来,让人们不敢轻易失信。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加强惩戒力度,不仅不能让“老赖”有利可图,而且要罚到他们“肉疼”。当然,标准的制定离不开公众的广泛讨论,理应更为谨慎。

  当然,建立社会诚信体系,除了让“老赖”不敢轻易“耍赖”,还要增强社会诚信的自我净化功能,发挥引导作用,使得社会良性发展。不过,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已经超越了单一维度,还需要编织更为精密的网络,使看不见的“门槛”发挥作用: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诚信者畅通无阻。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