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玉印
时值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发言权有多大,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我们不怀疑“非升即走”的初衷是好的,无论试图为高校引入一种流动、开放且具有活力的竞争与淘汰机制;还是达到激励教师终身学习之目的,“不养庸人,优化教师队伍。”但“非升即走”机制让两位学生喜欢的教师,因为没有科研成果而被解聘,确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想不明白,大学究竟是教书育人为己任,培养更多的学生,还是科研单位?“不升即走”“叶公好龙”,还是“买珠还椟”?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传道授业的人,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用你教会的学习方法再去学习其他知识,这才是老师的本职工作。”“职称固然是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之一,但未必能全面衡量他的贡献。”既然国内多数高校的教师岗位主要分为三类:教学科研、专任教学和专任科研岗位教师。在教师聘任上,就不该每类岗位的考核标准并无明显差异,应该区别对待。
“科研>教学”不仅不符合实际,更催生了“论文大国”虚胖,无论哪类大学,就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老师要开展课题研究,但课题研究是要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不是现在这样脱节的。”
“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虽说是个案,但之后的荣誉接踵而来,再到破格晋升为教授,究竟是激励教师,还是笑贫不笑娼?“论文大国”,不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质量之低劣、抄袭之普遍、代写之交易、版面费之滥,都令人汗颜。当我们还在为学术抄袭、学术不端喋喋不休的时候,是否也该反省我们僵化的职评清规戒律?与其浪得“论文大国”之虚名,去按图索骥,不如多关注那些工作实绩,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与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论文”PK上,还不如在职评上多听听学生的意见。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在武汉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上表示:“一个不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为教学操心的校长不是好校长。”。“部分高校领导一年没听过一次课”,怎知一线教师的甘苦,怎了解学生的需求?难道“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是空穴来风?
少数高校领导社会兼职多、出差出国多,主要精力、心思和智慧不用在学校管理上,更用不到人才培养上 ,“教师忙关系、忙走穴”,“重科研轻教学、重兼职轻本职、只教书不育人”,“优秀人才”难道会从天而降?
好的制度应该对各类人才都有激励作用,而不是刻板的只看学术成果;大学科研要搞,更应该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不是科研成果。在教师的职称评定方面不仅应该多方兼顾,更应该听听学生的意见。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