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焦俊波:“非升即走”教育功利化下的蛋

2014年07月29日10:34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焦俊波:“非升即走”教育功利化下的蛋

  作者:焦俊波

  “就职九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近日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就当年签订合同时的这一条规定即将被清华大学解聘转岗,但50多名学生的请愿书反对解聘。(据中国之声)

  要不是清华大学五十多名学生的挽留,非升即走依然听上去,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激励机制,方艳华老师的转岗也符合合同上的契约精神。

  但是学生们的众声挽留,至少撕下了“非升即走”不合理的一角,学生要挽留,学校要辞退,评判一个大学老师称不称职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她的教学还是科研水平?如果说教学和科研水平应融为一体,那么这样一个在学生眼里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好老师为什么五年内却没有一篇论文问世?

  然而更大的疑问还不在这里,清华大学的方艳华老师的遭遇已经不是个例,当“非升即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里考核老师的一项制度,当这个国外大学里延续了很多年的考核制度在中国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对,更大的疑惑在于:中国“非升即走”的大学考核机制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必须承认,“非升即走”有其激励大学老师进行科研创新的合理成分,但科研能力显然不能成为评判大学教师的称职与否的唯一标准,教育不只培养科学家,教育的魅力在于给予学生追求知识的渴望,理解世界的思维,这种渴望和思维都不是只有科学研究一个注脚。另外就中国现实情况而言,大学里教师职称的评定有更多名额上的限制,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职称名额和实际科研水平显然不能等同。

  更重要的是,科研能否转化为人才教育和培养,中国的现状显然正否定这种转换。在中国,大学老师不安心教书,做课题挣项目经费的情况大量存在,大学教师们无奈又乐此不疲。课题和论文越来越多的演化成名利双收的象征,而越来越少的转变为精彩的大学课堂、启迪的教育思维、创新的科研能力。

  “非升即走”的激励初衷已经在中国教育日趋功利化的大背景下走了样,继承了它的劣质基因,成了教育功利化孵出的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蛋。而“非升即走”的压力和激励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教育的功利化。

  中国每年发表的论文和课题项目多如牛毛,而中国的科研水平依然不敢恭维,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科研经费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但多年来中国的科研水平却并没有因此而提升?那谁又该走呢?是科研项目的管理者还是那些一个个的立项者?是学术论文杂志的编委还是一个个学术论文作者?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