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杨立新连发5条微博,对经典话剧《雷雨》遭遇观众笑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无奈,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文化事件。观者分站两垒,一方认为是北京人艺60年不变的僵化表演使然,另一方则对青年人的文化缺失表示遗憾。(7月28日京华时报)
本来是一场公益性演出,意想不到地出现观众笑场,的确让人大失所望。尤其是对演员来讲,满腔热情换来的却是一盆冰水,心中自然会充满无奈和不满,这是可以理解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简单把遭遇观众笑场,归结为北京人艺60年不变的僵化表演使然,抑或青年人的文化缺失造成的,虽有一定的道理,却并不全面。客观地说,观众笑场的出现,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既社会多元化的文化结构及受众价值观的多样性造成。
《雷雨》自1934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公演到,迄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80年来,沧桑巨变,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戏曲到题材众多的艺术形式,直至炫酷版影视剧,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相反,不变的是《雷雨》,虽然说这部经典话剧无数次的被搬上舞台,演出经久不衰。但是,应该承认,这部被城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的话剧,从内容到形式,都与目前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价值观、文化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既不能简单归结为演员的僵化表演所造成,也绝非是青年人的文化缺失造成的。从某意义上说,之所以遭遇观众笑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社会多元化的文化结构及受众价值观的多样性,正因为这种多元化和多样性,才使得经典话剧《雷雨》在一些观众看来,已经不再经典,这就是所谓的“笑点”。毕竟,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经典的艺术作品也难免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认识到了这一点,心情就会豁然开朗,也不必再纠结于观众笑场的烦恼,更不必再追究人艺60年不变的僵化表演或青年人的文化缺失。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