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培训、考试,交上几百块钱,就能“买到”特种设备操作证,开吊车、开叉车、操作锅炉“一路绿灯”;不需要生产设备达标、卫生合格,只要花上几万元、十几万元,就能“买到”白酒生产许可证,开工卖酒……这些并非街头“办证”小广告,而是近期安徽质监系统系列腐败案爆出的真实案例。(7月28日《经济参考报》)
身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质监人员,只是因为能够接触到办证过程中的一两个环节,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真证假办”,甚至是借机索要好处费,如此明目张胆的腐败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为什么“苍蝇”总能作乱?为什么“小权大腐”屡屡上演?为什么总有企业“投怀送抱”?质检人员变身“倒证黄牛”的背后,监管的漏洞显而易见。
蚌埠市质监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科长周成民,虽然只负责诸多流程中的一次盖章和上传网络工作,但是他私自购买证件裸本并私刻其他部门公章,就一人“包揽”了所有所有环节,3月内就办出了2600多个“网上可查”的“假证”。而安徽省质监局工作人员江丽娜只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连盖章、上传这样的工作都接触不到,仅仅负责打印、发证等事务性工作,居然利用发证的机会私自截留合格企业的证件副本,打印上向其行贿的企业名称并私自编号,从而“一证两用”,“借证谋利”。从这些“苍蝇”拙劣的伎俩不难折射出,监管这枚“鸡蛋”的缝隙有多大!
对于这些“苍蝇”来说,虽然自己手中的权力不大,但是面对的监管“更小”。只要自己“关起门来”,做什么、不做什么就没人知道,不仅直管领导不会过问,监管机制也不闻不管。而对于买证的个人和企业来说,花钱买证显然是“一本万利”,更何况买到的还是个“真证”。即便是日后被查出,也只是被吊销证件而已,付出的代价远远不及从中获取的好处。监管和问责的两层“疲软”就造成了“造假”和“买假”的成本低廉,滋生腐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质监单位身负的责任之重自不待言,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之大也不必赘言。如此“要害”的部门却自生了贪腐的“蛆虫”,危害之大显而易见。为什么质监部门不能监管自身的“质量”?为什么质监部门反而成了“监守自盗”的温床?不公开、不透明是重要的原因。如果这些证件的办理要经过层层公示,在公共服务中心一站式受理、限时审批、公开流程,甚至接受第三方机构的抽查,那么,阳光之下怎么还会有“苍蝇”滋生?此外,如果加大问责,对造假和售假、买假之人都加大追责,甚至付出法律的代价,那么还有多少人敢越线出轨?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痛定思痛,下大力度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让危害公平公正、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苍蝇”无处可藏。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