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的到来,某些网店买卖“实习证明”的生意逐渐火爆。舆论普遍认为虽然学生也有种种无奈,但通过购买“实习证明”的办法来糊弄学校,未免不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举,对此提出的建议措施也是如何加强制度堵漏,防止学生有机会再钻空子。(综合近日报道)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的确很有空子可钻。实习造假最简单粗暴的就是搞个单位的公章给盖上,当下这条买卖“实习证明”的产业链也主要提供的是伪造单位公章的服务。有法律人士就表示买卖或者使用伪造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证明文件是违法行为,如果涉及伪造印章,严重者涉嫌刑事犯罪。这从法律层面厘清了买卖双方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和责任。无疑,不管有多么光明正大的理由,实习造假在道德乃至法律角度上都说不过去。
不过,诚如有需求就有买卖。实习造假的巨大商机就是大学生群体巨大的实习造假需求造就的。在商品社会中,不法商人违背道德法律、唯利是图的趋利性已经见怪不怪,目前需要追问的是,为何实习造假的需求会如此之大?难道造假的学生都对自己的人生毫不负责吗?
据去年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恰恰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而根据调查,大学在校生普遍认为所学专业实践机会少。可见大学生对实习普遍不会持排斥态度,反而可能渴望通过实习让增长社会阅历,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况且正值“最难就业季”,多一份实习经历更是多一份求职的筹码,大学生们不会不懂。
一个两个实习造假还可以说是个人问题,但有为数众多的同学选择实习造假时,当下的实习制度就难辞其咎,众所周知,目前的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三暑假到大四学年中,而此时正值同学们考研、考公的复习关键期,当实习时间跟考研考公复习时间交叉在一起,未免要有所取舍,加之学校对实习考核、监管普遍宽松,也就造就了这一个畸形市场。其实,很多专业完全可以把实习时间前移到大二甚至大一的暑期,而把大三暑期和大四空出来让学生根据未来的发展规划自由掌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澳大利亚高校就通常把实习安排在大学的第二学年,这样还有个好处就是便于学生理解专业课程内容。
另外,就我所在的学院来说,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班的同学因为普遍要走学术之路,是免实习的,其他高校的基地班也大多如此。但为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也不能让这部分同学一点实践机会都没有。归根结底,高校也要摒弃“在校学习=理论学习,出外实习=实践”的陈腐观念,而是根据各个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要求,在校内建立实习实训场所,在日常课程中安排实践时间,这是弥补当前大学教育普遍“实践不足”短板的有力措施,也是对大学生在外实习的重要补充。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