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清华北大游火爆,烈日炎炎难挡游客热情。19日是清华大学向社会开放的第一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多数游客要排1个小时才能进入校园。带火了周边黑车、黑导游的生意,公开叫价“150元进北大,60元进清华”。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些不愿排队等待的游客选择了让黑导游带进校园。(7月20日《北京晨报》)
北大清华校园中有黑车、黑导游出没,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了,每年到这时候就会有类似的新闻爆出。因为有旅游观光刚性需求在那摆着,在执法力度没有跟上的前提下,黑车、黑导游如此猖獗也就不奇怪了。
据悉,清华大学每天限定的游客人数是7000人,“限客令”规定的最大限额跟游客需求量存在严重不对称,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守规则、耐心排队的可能进不去;而不受规矩、或者排队排得不耐烦的选择黑导游就可“捷足先登”。黑导游如果只是违规赚点带路费、讲解费倒不会引起大众如此大的诟病,买卖双方,“各取所需”嘛。而实际情况或是随意说上两句就开始推销商品、或是没逛多久就走了之类的,这就等同于在违规的前提下提供非法的服务,而服务又不到位,甚至出现打着服务的幌子来另外谋取不当利益,这也决定了这条利益链非出重拳打击不可。而在去年《旅游法》没出台之前,黑导游的违规违法成本是比较低的,而在法律的笼子逐渐扎牢的情况下,加强执法、让法律法规不成一纸空文也是大势所趋。
曾有学者提出了把黑导游“漂白”的可能性,因为无论如何,刚性的旅游需求都是存在的。这个技术难度在于如何把部分黑导游加以正规培训,让他们来填补高校旅游观光讲解力量的不足。而对应到校园的黑导游,关键问题是黑导游先前挖掘到的商机在于高校入园限额之外的需求,对此的解题之策除了高校优化资源配置、疏导游客人流、尽可能在保证正常秩序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扩大限额以外,治本之举还在于游客群体乃至全民树立坚定的“规定不可违”的规则意识,入乡随俗来规矩地排好这个队。再有,树立对规则的尊奉和信仰也是当下国民所必须要补上的一课。
正如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一个人自律了守规则了却吃亏了,而别人没有自律不守规则占了便宜,久而久之,大家就都不会自律了。说白了,校园黑导游的霸道横行正是整个旅游业潜规则横行、不被制度驯服约束的缩影罢了。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