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不朽的,但具体到某一艺术表现形式,却是具有相应的生命周期。民间曲艺的生命周期,表现得更明显。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艺术门类走向衰亡,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使然。
笔者这么表述,并不是“见死不救”,而是希望这些传统曲艺能够找到新生的土壤和阳光。
我们正在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向工业社会。发端于农耕社会的那些传统艺术,在现实社会表现出强烈的“水土不服”,大都面临着观众流失、后继无人的困境。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一些生存困难的民间艺术进行抢救和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国家和地方层面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让那些陷入困顿的老艺人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些濒临灭绝的艺术门类,有专人进行抢救性保护。
但是,这种被动接受保护所能抢救的民间曲艺毕竟有限。民间曲艺要想重焕生机,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一定数量愿意自己掏钱欣赏的观众,否则,终究逃脱不了进博物馆的命运。可喜的是,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皮影戏、河南坠子等曲艺都尝试加入现代元素,推陈出新,重新获得了不少的观众。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16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