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记者笔记·我随“蛟龙”出海)  

人民日报大海面前,我们只是小学生

喻思娈

2014年07月14日08: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7月12日 西北太平洋 

  在“向阳红09”船的实验室,借助一个放大倍数为50倍的显微镜,我终于看清了这个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陈建明研究员称之为“宝贝”的东西——南海涡虫。

  这种涡虫是在南海1000米海试海区收集到的。它只有2毫米长,在显微镜下,就像一片漂在水中的椭圆形小绿叶。

  让我意外的是,这种肉眼根本看不清楚的涡虫,在海洋生物的分类中居然属于大型生物。陈建明说,通常体型在2厘米以上的生物,称为巨型生物,而只有在几十微米以下的生物才算是微生物。

  海洋的广袤不仅指它的面积,还在于它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物种,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生物量预计是陆地生物的百倍以上。在浩瀚的海洋生物面前,人类所了解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仍然是个小学生。而通常情况下,越往海洋深处或者生物体型越小,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就越贫乏。

  长年从事生物基因开发和利用研究的陈建明告诉我,他目前能够辨认出上万种生物物种,但海洋中的大型、巨型生物加起来预计有超过200万种(光涡虫就有4500多种),而目前人类能够认识的只有接近28万种;而在种类达到上千万的微生物中,人类认识的不过几十万种……

  认识海洋生物,人类不仅能从知识层面增进对海洋的理解,还可以从海洋生物的研究中发现重要的价值。陈建明说,从基因的角度看,海洋生物都是人类的亲戚,只有远近之分。了解海洋生物基因及其产物,可以为工农业提供新材料;研究它们与人类基因的差异,能够从这些生理机制中得到启发,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按照人类现有的技术手段,开发利用深海生物资源的难度极大。但全球在深海价值方面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它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陈建明告诉我,在海底热液口的高硫化氢等极端环境下,有些深海生物还能够生存,对它们独特生理机制的研究意义重大——如果人类明白了它们的生理机制,就可以用来应对在相关毒理或病理条件下的生理调节。

  在海洋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漂浮物,可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只是目前人类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让陈建明担忧的是,人类活动已经对海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大量排放物最终都会沉到海底。虽然它们对深海的影响还不明确,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深海的保护。所幸的是,“蛟龙”号等载人潜水器的出现,让我们能更好地走进深海、探索深海。

  陈建明说,这是他第一次随“蛟龙”出海。他相信,在几天后的下潜作业中,定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宝贝”。

 

  茫茫大海之上,“蛟龙”号与“向阳红09”船怎样搭档合作?矿物标本从海下到达科学家的研究室,要经历怎样的旅行?潜航员和海上科研人员的饮食起居是什么样的?我们的随行记者能否适应船上生活?所有你想知道的,尽管来提问,本报随行记者将努力为你提供解答。

  请将你的提问通过以下渠道发送:1.扫描右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共账号“视点新闻”,直接回复消息;2.发送电子邮件至人民日报视点版邮箱:pdfocus@163.com,主题请标明“蛟龙出海”。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14日 09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