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接受教育、获取知识也需要一定的途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这无疑让更多的农村学子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授人以鱼”固然重要,但更要“授人以渔”。面临学习,农村籍学生或许在之前更晚接触外语,更少使用互联网,在学习上可能暂时落后。走进生活,都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独立能力固然不愁,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快节奏的消费文化,他们能否适应?会不会产生心理负担?临近毕业,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充足?职业规划是否清晰明确?职业心理存不存在问题?物质的贫困不是根本,精神上、眼界上、能力上的贫困却如“崇山峻岭”,横亘在改变命运的道路上。
在不断拓宽农村籍学子进入重点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如何让这些孩子“进得来”,还要“发展得好”,既享受教育的公平,也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如何做好农村籍学生进入高校后的配套培养,这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和努力。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