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记者笔记·我随“蛟龙”出海) 

人民日报:我进入了“蛟龙”载人舱

喻思娈

2014年07月09日09: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福州起航不久,新生成的台风“浣熊”扰乱了我们的航程。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改沿台湾海峡南下,绕道巴林塘海峡到作业区。道不能白绕,既然南海3000米定位系统试验的地点距离航线不远,指挥部临时决定奔赴那里开展试验,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早8点半,科考队员对潜水器进行通电检查,载人舱要打开。趁此机会,我申请进入载人舱,近距离感受“蛟龙”。

  载人舱的入口在“蛟龙”号的顶部,这是一个直径为48厘米的圆井通道。因为通道比较小,我在科考队员的指导下,才得以慢慢进入舱内。

  从外面看“蛟龙”号,是个长达8米多的家伙。相比之下,载人舱显得小多了。它是个内直径2.1米的圆球空间,底部有3个座位,下潜人员就坐在这里。潜航员傅文韬说,通常潜航员坐中间,一边是科学家,一边是工程科技人员。

  座位正前方,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绿色、红色按钮和指示灯,足有上百个,它们或属于控制系统,或属于声学系统,每个按钮都有用途。

  再往上看,有个主显示屏。主显示屏上显示着舱内氧气浓度、压力、温度和电池电量等工作参数信息。傅文韬说,部分参数信息每隔64秒就会报给母船,以便让母船及时了解潜水器的运行情况。

  潜航员在舱内怎么操作呢?我看到,潜航员座位右手边是操作“蛟龙”号的主要工具:主控杆。它有20多厘米长,有点像直升机的操纵杆。它控制螺旋桨,掌握“蛟龙”号前后左右的运动。主控杆一侧是辅助杆,控制“蛟龙”号的下潜、上浮、前后倾。

  傅文韬说,在一次10小时的下潜操作中,他需要操作1600余次。在深海驾驶“蛟龙”号,有点像开车,只是开车是在平面空间,而潜水器则在立体空间,对操作的要求更高。此外,载人舱体积小,进行中还要观察不熟悉的深海环境,操作时精力需要更集中。

  还有一个操作杆,好像是由几个关节连接起来的,能够转动——这是潜水器外部主从机械手的操作手柄。傅文韬说,“它怎么动,外面的主从机械手就怎么动”。下潜时常常需要抓取一些物品,机械手操作复杂,对潜航员的考验也更大。

  潜航员身后,有一套生命支持系统,能在深海中模拟出与陆地近似的大气环境。潜航员、航次副总指挥叶聪说,潜航员下潜时会备足满足3个人84小时所需的医用纯氧。潜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被强碱(氢氧化锂)吸收,由此保持舱内有正常的大气压和氧气,形成一个适宜潜航员工作的环境。

  叶聪告诉我,通电检查每6天就要做一次,以确保“蛟龙”号在航渡期间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即使没有下潜任务,所有的科考队员还是要每天都为下潜做好准备”。

     

  茫茫大海之上,“蛟龙”号与“向阳红09”船怎样搭档合作?矿物标本从海下到达科学家的研究室,要经历怎样的旅行?潜航员和海上科研人员的饮食起居是什么样的?我们的随行记者能否适应船上生活?所有你想知道的,尽管来提问,本报随行记者将努力为你提供解答。

  请将你的提问通过以下渠道发送: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共账号“视点新闻”,直接回复消息;2.发送电子邮件至人民日报视点版邮箱:pdfocus@163.com,主题请标明“蛟龙出海”。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09日 09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