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时刻,看似是舍财保命还是舍命保财的简单选择,实际上反映出了避险求生能力的高低
日前,晋济高速公路 “3·1”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调查报告全文向社会公布。最令人揪心的是与死神赛跑的最后8分钟:当肇事车司机发现甲醇车着火,就边逃离边向周围车辆发出警示,经专家计算,第一起火点着火后,8分钟后烟气充满整个隧道,10分钟后才出现第二着火点。据此推算,隧道内多数人员的逃生时间至少有8分钟。可当时隧道内共有87人,只有48人成功逃出,其中还有1人因伤重抢救无效死亡。
要说逃生难度,位于第一着火点的肇事司机离隧道出口最远,无疑最难,可他们都逃出来了。要说逃生时机,烟气迅速充满隧道,不断有人冲出隧道,事故信号十分明显。可为什么近半的人仍然滞留隧道以致葬身火海?
事后调查发现,幸存者大都是发现着火或烟气后弃车或开车逃生,而死难者大都是滞留观望,错失了逃生的最后机会。相信没有谁真的会认为一辆车比生命更重要,那些死难者只是没有及时意识到生命危在旦夕。在危机时刻,这种看似是舍财保命还是舍命保财的简单选择,实际上反映出避险求生能力的高低。只有能够及时发现危险、评估严重性、快速作出正确判断,才能抓住跑赢死神的最后一分钟。
消除安全生产隐患、防患于未然,政府和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应当清醒看到,公民的避险逃生能力是减少事故人员损失的最后一道防线。
目前,我国公民避险逃生整体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人们的学习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学习途径民间流传多、权威发布少;学习内容行业局限性强、普遍适用性弱、普及率低。特别是石油化工、危化品运输、建筑施工、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并非封闭运行,且安全知识专业性强,普通大众难免接触危险源,却很难学得到、学得会安全避险知识。在“3·1”特大事故中,四名甲醇车司机果断弃车逃生,充分说明他们清醒知道甲醇车着火的恐怖后果,如果隧道内更多人知道这一点,相信也一定会有更多人果断逃离现场。
不少安全生产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公民避险逃生能力的培养,并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企业不仅有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的义务,也有向民众告知危险源、安全避险知识的义务。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将危险识别、逃生办法等融入到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这些好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事实上,公民的避险逃生能力提高,不仅能减少事故损失,也能防止事故发生。一方面,公民对避险逃生能力越高,意味着对安全生产隐患的辨识力越强,当人人都是安全员,隐患无处藏身,安全生产事故也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公民也能自觉减少不安全行为,减少事故隐患。
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已经达12万公里,不少就埋在农田、工厂甚至居民生活区之下。我国每年有2亿多吨危化品南来北往,也许就曾与我们擦身而过。将避险逃生能力培养纳入公民素质教育的范畴,已刻不容缓。有关部门应当全面梳理针对大众的避险逃生知识,加大权威发布力度,同时利用互联网这个多样化、“光速传播”平台,让传播事半功倍。学校也应该更多引入避险逃生课程。如此,事故发生后,一定会有更多人抓得住跑赢死神的最后一分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07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