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向阳红09”将载着“蛟龙”号,驶向南海,开始执行2014—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作为科技记者,我将随“蛟龙”出海,见证此次征程。从23日在江阴登上“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起,我一直在熟悉船上的环境。一天过去了,兴奋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向阳红09”。说实话,她并没有我原先想象的那么雄伟,相反却显得有点陈旧。这条1978年由上海沪江造船厂生产的科考船,设计寿命为30年左右,至今已是超龄服役。
船政委陈崇明告诉我,“向阳红09”船长112米,排水量4500吨。当年建造时,算是性能优异的“明星”科考船。2009年至今,“向阳红09”经过特别的改造,完成了“蛟龙”号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的海试任务,至今航行数万海里。
让人期待的是,“蛟龙”号新母船的研制计划已经展开,目前已经递交相关部门审批。陈崇明说,科考船不同于一般的货船,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同时还要配合“蛟龙”号试验,估计要用上新船还得等上3到5年时间。
24日,“向阳红09”迎来了出航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布放回收演练。
早上8时多,船员们就在作业区域忙碌起来。9时30分左右,“蛟龙”号正式推出轨道,吊起,再慢慢地放到长江里……整个下潜试验过程持续约30分钟。船员、随船的科学家都在等待着这次演练的结果。
这是“蛟龙”号出航下潜前的一次“热身”,下潜不深,主要是检测操作流程,对各项指标进行验证,在出航前尽量发现和解决问题。我在现场指挥部了解到,“热身”过程中,潜水器和水面支持系统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了应用航次的出航下潜任务需要。
这意味着,“蛟龙”可以出征了。
船员们告诉我,虽然“蛟龙”号身经百战,但出发前还是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这次超短基线标定就借鉴了往次出航经验,船上带着两套设备,一套从法国进口,一套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的,两台互为备份,以防一套设备出现问题或定位不准……
船上的生活条件怎么样?“向阳红09”一共有四层,顶层为指挥室,科学家、潜航员和我同住第二层。我住的房间,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是个上下铺的四人间。房间里有张小办公桌,就是大家的工作台。
在船上,三餐开餐时间分别是7时15分、11时30分和17时。船员告诉我,海上行船,最缺的就是新鲜蔬菜。现在还能看到些绿色菜,十天半个月后,可能只能吃点豆芽了。不少船员和科学家都自带了各种榨菜,这或许是航程后半段最珍贵的食品。
茫茫大海之上,“蛟龙”号与“向阳红09”船怎样搭档合作?矿物标本从海下到达科学家的研究室,要经历怎样的旅行?潜航员和海上科研人员的饮食起居是什么样的?我们的随行记者能否适应船上生活?所有你想知道的,尽管来提问,本报随行记者将努力为你提供解答。
请将你的提问通过以下渠道发送:1.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共账号“视点新闻”,直接回复消息;2.发送电子邮件至人民日报视点版邮箱:pdfocus@163.com,主题请标明“蛟龙出海”。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2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