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办实事也要讲程序,领导少开“后门”

徐元锋

2014年06月22日04: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办实事也要讲程序(三农微观察)

到基层采访,听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儿。某村干部到县里找挂钩联系的领导反映困难,软磨硬泡,领导架不住,就结合分管工作,协调了一个低保名额给村里。村干部连称给村里办了件实事。可是,农村日常评低保,也出现过干部优亲厚友的情况,这次“空降而来”,更没落到该给的人头上。县领导本是好意,没成想在村民中却引起猜疑、落下埋怨。

这类事情在基层挺多:小到进村道路,大到坝塘水库,这些项目有“本事”的干部都能跑来要来。主管部门也心安理得:反正都是为基层办实事,给谁不是给!

公共资源总体不足,如何分配确实费脑筋:撒胡椒面式地“下场毛毛雨”,雨过地皮湿也听不见响,莫不如典型示范搞个“样板”。这样的工作方法无可厚非,怕只怕,只看效果不重程序留下“后遗症”。

哪些“后遗症”?一是“样板典型”的选择是否科学?有些地方选择试点不是从工作要求出发,而是惯于“锦上添花”选那些基础好的“老典型”,结果各部门争相来挂牌,甚至扶贫项目给了富裕村。二是热了“路子广”的少数人,冷落了老实巴交的基层干部。如果那些“会来事”的基层干部总能得到上级青睐,“领头羊”老实的村就会觉得吃亏。三是跑来要来的项目和资金像是意外收获,管理上容易放松,甚至成了个别人的谋利工具。

办实事不重程序,容易让公事“跑偏”。譬如挂钩帮扶,挂到“实权部门”的欢天喜地,因为这些部门能给钱给物,可实际上这扭曲了公共资源的配置。不重程序,对干部的评价标准容易“变味”:“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两手向上是本事,人脉关系甚至压倒了干群关系,这种价值判断也容易滋生腐败。

有人说,干部讲程序,群众不讲程序也没办法。事实上,当前广大群众的权利意识高涨,一个人得好处,多少人盯着呢。换言之,程序不公平会引发广泛的不满。前述那个村,因为累积的矛盾多,最终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当地党委政府花了很大“成本”才解开疙瘩。闹出矛盾才回过头来尊重程序,这样的代价社会难以承受。要让实惠落地,也要让公平看得见。要在全社会培养尊重程序、讲规矩的氛围和习惯。如此,“空降低保”之类的事,才会退出历史舞台。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22日 11 版)

分享到:
(责编:袁勃、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