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体系 兼顾国家与国际社会利益 

权威论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最大公约数

2014年06月10日10: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最大公约数(权威论坛)

  中印两国在就《中印关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进行谈判期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图为1954年4月协定签署现场。
  资料图片

  1958年4月16日至22日,第一次非洲独立国家会议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举行。
  资料图片

  2014年5月27日,中国外交部与中国国际法学会联合举办国际法研讨会,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
  本报记者 陈尚文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角度,开创性地阐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政治主张和利益诉求。60年来,五项原则所体现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在内容上不断丰富,致力于谋求各国和国际社会利益的最大交集,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薛捍勤(国际法院法官)

  茵茵乌(缅甸外交部战略与政策研究司副司长)

  萨尼·穆罕默德(非洲国际法研究所代理所长)

  萨吉德·库雷希(巴基斯坦外交部法律顾问)

  根纳季·库兹明(俄罗斯外交部条法局副局长)

  马新民(中国外交部条法司参赞)

  拉马特·穆罕默德(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秘书长)

  

  丰富和发展了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成为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史上的创举

  薛捍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二战后,大量亚非拉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变成国际法主体,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平等一员。相互尊重主权、领土完整之所以放在五项原则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是因为在殖民统治时期,对于弱小国家的领土占领和殖民化在当时的国际法中是合法的,干涉是天经地义的参与。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国际秩序的意义,强调的是小国、穷国、发展中国家要真正发挥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五项原则作为法律原则来讲,比外交政策宣示的意义要更加广泛。

  茵茵乌:五项原则中的每一条原则都是公认的国际法的一部分,它们建立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础。其中,五项原则的第一项,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写入《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和《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一款;第二项,互不侵犯被列入《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第三项,互不干涉内政被写入《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条第八款和《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七款;第四项中的“平等”在《联合国宪章》序言中提及,而“互利”是基于“经济平等”这一概念;第五项,即和平共处同样也为《联合国宪章》所反映。

  萨尼·穆罕默德:二战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在亚非拉地区蓬勃发展,这是和平共处理念出现的历史背景。新独立国家要求建立基于维护国家主权平等和发展经济的新型国际关系。以“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内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对新独立国家强烈的共同诉求的回应。

  指导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其维护的共同利益经历了从双边共同利益到各国共同利益的变化

  薛捍勤:中国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础,不分国家大小、社会制度差别,中国在与160多个国家的双边建交法律文件中,均包含五项原则。可以说,作为国家关系的基础,五项原则是最大的公约数。

  茵茵乌:在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期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写入《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和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的“十项原则”。此外,随着许多国家将五项原则纳入双边声明和双边协定,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五项原则在当今国际关系发展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人民所关注的核心。因此,和平共处这一原则绝不会因时间而褪色。

  萨吉德·库雷希:一直以来,巴基斯坦追求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正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落实和贯彻。然而,恐怖主义威胁、无人机袭击等肆虐,包括儿童、妇女在内的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因外部势力、其他国家的“干预”而逝去。巴基斯坦一直严格遵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及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将不断诉诸国际法和政治机制等法律手段以及对话和和平谈判等方式全力遏制这些威胁。201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称无人机袭击侵犯国家领土完整,导致无辜平民伤亡,并要求各国在使用无人机进行反恐任务时,必须遵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五项原则的普遍适用性和生命力会随着时间发展而升华,并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环境。

  萨尼·穆罕默德:1958年,第一次非洲独立国家会议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召开,是非洲走向统一的重要里程碑。会议决定,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和非洲人民应该成为非洲团结事业的先锋,并确认了大会决议中提出的“非洲的独特性”,这将使独立的非洲国家与其他志同道合国家共同就和平事业发声。这种一致的声音就是建立在共同的外交政策以及反对外来势力干涉非洲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一致立场基础上,共同的外交政策基于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定不移地支持《联合国宪章》和尊重联合国决议,二是坚持万隆会议所达成的原则。

  根纳季·库兹明:五项原则作为一般国际法原则,在1992年12月18日签署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中有很好的体现。双方声明,中俄两国都不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对五项原则的进一步诠释。该条约第一条称,缔约双方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马新民:五项原则所维护的共同利益经历了从双边共同利益到各国共同利益的变化。双边层面上,从1954年五项原则提出到1971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与5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共同利益主要限于政治军事安全、交通、工农业、科教、文化等双边领域。1972年到1991年冷战前,中国与69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除双边共同利益外,由于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中国与外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增加,共同利益主要集中在政治安全、经贸等领域。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总体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从对抗走向对话,中国与33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其他国家双边关系的长足发展使国家共同利益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扩大,中外共同利益不仅在传统领域有所增加,而且在反恐、环保、信息通信、投资、新能源、航空航天、执法和司法等新领域也产生了共同利益。在全球层面,中国与外国在国际和平与安全、经济增长等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增加。

  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

  马新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兼顾了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利益。60年来,五项原则核心理念的发展演变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五项原则中体现保护国家利益的相关原则有了新发展,并新增公平正义的“法治观”等内容。首先,主权原则与时俱进。60年来,国家主权虽面临挑战,但地位依然稳固,国家主权平等仍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五项原则的根基。国家的对内主权与对外主权在同步发展,一是对外主权趋于平等,如国家尊严、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包括国际立法和加入国际组织的权利得到普遍认可;二是对内主权内容更加充实和广泛;三是主权的内涵从强调权利到兼顾义务和责任。其次,不干涉内政原则的适用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本质没有变。不干涉内政原则作为五项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国家主权的必然要求。再次,公平正义理念得到普遍认可。促进公平正义是五项原则的内在要求,是国际法治的核心。各国应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相互尊重自由选择争端解决方法的权利。

  第二,平等互利原则与和平共处原则新增了积极的“和平安全观”、合作共赢的“发展观”新理念,体现了五项原则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价值。首先,积极的“和平安全观”。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内涵由国家间不发生武装冲突,向国家稳定和秩序转变。和平观从无冲突的消极和平到长期稳定的积极和平,不仅要求各国避免战争或武装冲突,不侵犯,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而且要求采取措施预防冲突,并通过建设和缔造和平以及裁军等手段控制和解决武装冲突,旨在实现以长期稳定为基础的持久和平。其次,合作共赢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五项原则的目标。各国从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相互发展,过渡到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拉马特·穆罕默德:当前世界面临着诸多挑战,地区冲突、跨国有组织犯罪、贫富差距扩大、气候变化问题、人口与资源困境等等。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如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在所有国家的相互关系中获得认可,那么世界就几乎不会有任何冲突和战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必须在21世纪的国际法体系中继续发挥重要和实质性作用。

  根纳季·库兹明:面对新形势下的国际挑战,应建立机制加强和弘扬和平共处原则以保护其不受侵犯,通过包括上海合作组织、亚信峰会等区域合作组织和机制,加强其在地区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践行。

  薛捍勤:在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冲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不同带来的矛盾和争议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有很强的生命力。新形势下,中国要坚持和发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五项原则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也要相应地更加丰富。在联合国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中国外交在处理国际事务上一向合情入理。从国际法原则角度出发,中国在解释自身立场时,要让更多人听得到、看得见。在理论、实践等诸多方面,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应更大地发声,要用其他国家人能听懂的国际法语言讲。一个强国必须要有如此的实力,软实力的提升,更深层的是一国的治理理念能够被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同。

  (本报记者陈尚文、张梦旭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0日 23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