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提升潜在增长率

马宏伟

2014年06月09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任务尚未完成,城乡居民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强烈,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资源紧缺,环境告急,投资获利机会减少,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破解经济下行难题,把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较快经济增长?显然,刺激投资的办法不可取,那样只会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和产能过剩。这也是近年来我们没有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因所在。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是提升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由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生产效率和发展模式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潜在增长率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合理区间,而出口、投资和居民消费等需求因素只决定一个经济体能否在合理区间运行,但不能改变这个区间。也就是说,在既定的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生产效率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能力是一定的,试图通过扩大投资拉动增长,仅在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的情况下有效,否则不但难以持续,而且会加剧结构失衡。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过去几次经济过热、日本“失去的20年”都是深刻教训。可见,只有提升潜在增长率,才能把经济发展空间挖掘出来、把经济增长潜力释放出来。提升潜在增长率,需要改善生产要素供给能力、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模式。

  改善生产要素供给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劳动参与率提高、资源配置改善及生产效率改进提升了潜在增长率,即提升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但目前仍然存在阻碍这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户籍制度制约劳动力供给潜力的挖掘、投融资体制影响投资效率的提高、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面对的歧视性待遇限制资源配置的改善。有关研究表明,从2011年至2020年,如果每年劳动参与率提高1个百分点,潜在增长率就可以提高0.88个百分点。

  转变发展模式,主要是从要素驱动型发展转为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要素投入,来源于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以及资金充足价廉的优势。但目前这些优势都在流失。招工难和劳动工资上涨,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表明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事实上,靠要素投入驱动发展,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而靠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边际收益是递增的。专家测算表明,如果全要素生产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潜在增长率就可以提高0.99个百分点。可见,破解经济下行难题,必须把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转化为实现创新驱动的动力,加大研发和教育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

  研究潜在增长率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宏观调控思路,这就是:在宏观调控目标内,一般不再出台强烈的刺激政策,不再依靠刺激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不使市场对政策产生依赖;通过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激发各类所有制经济的活力,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升潜在增长率;着力改善民生,培育消费需求,同时培育人力资本,增强创新能力。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09日 07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