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各式各样的健康小帖士令人眼花缭乱。从“一天该喝几杯水”“什么时候睡觉最好”,到“民间一百个不传之密”“美容养颜圣经”等,仿佛一切与健康有关的烦恼,都有体贴入微的解决之道。不过在专家眼中,这些出处不明的营养建议,大部分缺乏科学依据,盲目相信会造成健康隐患。一批活跃在网络上的年轻医生更是举起了辟谣的大旗,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到专业健康知识的传播中。
养生谣言漫天飞
“你注意到指甲上的一条条竖线吗?竖线越多,表明身体越差。”不久前,新浪微博上一个有500多万粉丝的大V发出的一条帖子,被我国民间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成员、哈尔滨儿童医院医生李清晨评价为“弱智到懒得解释”。李清晨在这条微博的评论里写道,这种煞有介事的微博毫无道理,却总是有人转发。
《半月谈》杂志记者注意到,经常发布养生、美容类小帖士的“@修心养生辞典”、“@健康一身轻官方微博”、“@美食健康顾问”等微博,大多拥有上百万粉丝,一些热门帖子的转发评论更是成千上万。
潍坊医学院大三学生赵之德注意到网络上的不靠谱信息后,十分惊讶:“没想到,一些被批驳多年的明确无疑的伪科学说法,竟依旧被广为传播。公众对生活类知识的需求度很高,但识别能力太差了。”为此,他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饮食误区》帖子,在果壳网等科普网站上被广为转载。
“吃胶原蛋白能美容,豆腐和小葱不能一起吃,红枣红糖最补血……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其实都很不靠谱。”在这篇帖子里,他认真地对常见的饮食误区逐一进行了批驳。“我只是根据专业知识,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梳理。很多知名医生,以前就发布过这类辟谣信息。”赵之德说,但谣言总能重新风靡起来,令人费解。
与“不靠谱”斗争的医生们
“这些医生或专家是不是太较真儿啦?我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经常做猪蹄黄豆汤的刘女士来说,多吃富含胶原蛋白的猪蹄应该能美容。她觉得,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民间经验,就算不够科学,也没有什么危害。
然而,在医生眼里,一些“不靠谱”的养生常识,会对人们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曾发表过《饮食养生该听谁的?》的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说:“我接触过太多不靠谱的信息,一些前来问诊的病人也是因为听信了不正确的饮食指导,造成身体健康隐患。”
普通人一说“贫血”,就想到“大枣补血”。顾中一说,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大枣不比菠菜等蔬菜更能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比起瘦肉等动物性食物的作用差很多。大枣富含维生素,但贫血的人应该补的是铁,而植物性食物含铁量并不多。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认为,一些“食品相克”的说法也是典型的网传误区。“我解释几百次了,所谓食物相克的说法并无依据,真是最难绝种的不实传言。”
追求养生健康不能“听风就是雨”
在新型社交媒体快节奏、浅阅读的影响下,人们看到有关的帖子,往往不去认真辨别,甚至不假思索地进行传播。专家认为,在人人都可以充当“专家”的自媒体时代,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就不应随意传播。
首先,对于没有明确注明出处的“营养知识”最好不要相信。范志红认为,各人体质不同,所以饮食上的禁忌也有很大差异。所以那些口气绝对、统一的说法通常是不科学的。与其盲信疯传,不如认真读一读有关书籍,或者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第二,信息来源是否权威最重要。有的人看到一些知名大V转发,就放松了警惕。其实,最重要的是原始信息来源是否权威,而不是中间的“二传手”是否可靠。
第三,掌握正确知识才能识别出不靠谱的段子。“普通人很关注自身健康,但缺少判断力。这是一些看起来煞有介事、其实很不靠谱的信息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专门从事健康传播的“春雨掌上医生”负责人毕磊建议,对于有疑问的帖子,公众可以向医生个人微博、一些专业机构开设的社交网络平台或者专业的科普网站求证。
专家们认为,当学会通过常识和逻辑进行判断,不断求证、质疑,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后,人们最终会发现,其实最好的医生或许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