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话说新农村:当拐点来临的时候

朱 隽

2014年05月18日03: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清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降低转移过程中需要跨越的门槛;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体系,让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逐步稳定下来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农民工人数继续增加的同时,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2011年、2012年、2013年增速分别比上年下降1.0、0.5和1.5个百分点。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也即将面临拐点。

  围绕着拐点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不少时候。有人赞同,近年来各地“用工荒”已渐成常态,这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无限供给、依靠“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结束了;也有人持保留态度,仅从“用工荒”现象就判断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拐点出现,还为时尚早,劳动力总体上依然供大于求,这种短缺只是结构性失衡。拐点已经来了或是还没到,有些事情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对农民工而言,拐点逼近有利有弊。

  短期看,似乎利大。因为在劳动力增量受限的情况下,对存量劳动力的竞争势必会加剧,有些企业可能会用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等的方式来吸引劳动力。农民进城务工,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过去为了拿到相对“高薪”,农民工可能要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如今有可能工作好、收入高兼而得之。数据显示,近几年工资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2013年农民工月收入达到2609元,延续了逐年上涨的态势。

  长期看,似乎弊多。随着劳动力供给拐点即将出现的预期逐渐增强,有些企业可能会通过引入机器、转型升级等方式来替代劳动力或减少低技能劳动力的使用。这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实用技能不强,只能实现低端就业。可喜的是,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正在加强,农民工素质逐渐提高。2013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各年龄段中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就业能力增强了,就业机会将显著增加。

  或早或晚,这个拐点终将会来。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保证农民持续增加收入,我们都需要早做打算。从近期来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激励,保持转移速度,是延缓人口红利的关键之举。

  改革的核心是清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通过创造更好的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环境,降低转移过程中需要跨越的各种门槛,使那些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偏低以及在其他方面处于劣势的农村劳动力也具备一定的转移条件和转移意愿,扩大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供给。要通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释放农业中的劳动力。通过创造更多更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定居条件,使目前处于不断流动状态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够逐步稳定下来。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18日 10 版)

分享到:
(责编:凌陈、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