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下尼日利亚沿海铁路大单,中国铁建中土集团尼日利亚分公司总经理石红兵仍然无法忘记13年前初到异乡的场景:满街都是德国建筑企业“B”公司的石牌,遇到的业主甚至工人,都言必称“B”公司。
“当时真是自卑,说要把公司打造成西非最有竞争力的建筑企业,让中国标准扎根西非,总觉得是痴人说梦话,但又相信愚公定能移山。”石红兵说。
在没有供电保障的情况下,尼日利亚近十年的年均经济增速竟高达7%,让不少人以为这个“被上帝吻过的地方”,一定是遍地黄金。
然而,“中土人”心里清楚,分公司从连电灯电话都没有的办事处,成长为今天西非最大的建筑企业,并用中国标准建造了越来越多的地标性项目,离不开一批常驻非洲的中国“愚公”。
“愚公”谋“变”。尼日利亚地质条件与国内不同,如果照搬国内的建设标准,一定会出现问题,必须因地制宜。阿卡铁路项目部实地试验,自主创新,将素混凝土涵洞方案变为钢筋混凝土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使成本降低了3000多万美元。
“愚公”善“交”。要在当地打开局面,就得融入当地文化,赢得社会支持。连26个英文字母都背不全的中国工长们,自学尼式英语,让当地工人心服口服;所有建设工地的中尼用工比例都保持在1∶10,当地高级员工年年有晋级;宰牲节送羊,暴雨后修路,给村民打井、修缮学校……无论在阿布贾还是拉各斯,被采访的尼日利亚工人常纠正我,“我们不觉得中土是中国公司,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公司”。
“愚公”特“抠”。尼日利亚几乎没有制造业,建材成本是中国国内的数倍,项目部连钉子都要从国内进口,资源统筹能力成了企业盈利的基石。为了节约成本,阿布贾航站楼经理部经理廖真奇“火眼金睛”,带着员工将老航站楼废弃停车场的防水砖铺到项目部办公区地上。2000多平方米的旧砖变废为宝,比采购新砖节省了几百万元,而且顺利通过雨季考验。
“愚公”能“忍”。由于安全形势不稳定,出门必须有武装警察押车护送,除了工地,中国员工几乎不踏出大本营。拉各斯项目部的一位“80后”自嘲,“挣了钱都不知道去哪儿花,上网太贵,我们也没有装无线网,加班就是最大的业余爱好”。
“愚公”很“倔”。尼日利亚仍是黄热、流脑、霍乱等流行病的高发区。27岁的阿卡铁路IDU火车站项目经理周冬平,到尼日利亚不足15天就“打摆子”,此后不到4年又得了4次疟疾。父母总劝他赶紧回国,可小周却自得其乐:“477名当地工人要我当家,看着车站从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这种成就感到哪儿找去?既然走出来,咱就得留得下、扎得深、行得远、叫得响!”
是啊,有这样一群“愚公”,什么样的大山移不动呢?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09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