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新评弹:理直气壮拒绝“零翻译”

鲁 平

2014年05月08日09: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对于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倡导。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谈及现代汉语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一是受西方语言冲击,汉语被严重‘欧化’,其二是受到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

  语言的发展总是超出预想。白先勇先生疾呼的“欧化”“网络冲击”等等问题尚未解决,“零翻译”又出来了,且愈演愈烈。

  英语简称和英文单词是不是不经翻译,就可以在公开出版物、媒体新闻报道中使用?最近这个话题又热起来,争论得也很厉害。

  我和朋友们也进行了“论战”。“零译派”认为,不少英文单词词义明了,不妨在文章中直接使用。我认为,外文字母直接用,与方块字格格不入,在实际生活中也影响思想表达。

  “零译派”举例,像GDP(国内生产总值)、NBA(美职篮)、CBA(中职篮)、CBD(中央商务区)、CEO(总经理)等英文简称,约定俗成,可不用翻译。

  双方争论不休。“那你知道GNP什么意思吗?”我问一个“零译派”朋友。“挺熟悉,一时想不起来。”朋友回答。

  “GNP”意为国民生产总值,也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很多英文简称,看着似曾相识却搞不清具体含义。知识再渊博,面对浩如烟海的英文简称、单词,层出不穷的新科技、经济类外来单词,总会有不认识的,PMI、PPI,LNG、CNG……谁又能保证都对上号?先不管是不是影响汉语的整体美感和语言纯洁性,但就表达词义这一点来说,英汉混杂的表述方式,就不能很好实现。

  任何一种语言,基本功能至少有两项:交流沟通、传播传承。面对面的交流相对简单,要么几个人说话、要么是会场发言演讲,固定的语境、特定的对象、稳定的受众,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发言者会考虑受众接受的问题。而后一个功能则较为复杂,其阅读传播对象是随机的,一本书、一篇文章,可能被专家教授、管理人员看到,也可能被乡村角落里没上过多少学的村民翻到;可能在出版后当天就被读者看到,也可能被几十年后的读者翻阅。英汉夹杂的书写方式,就难以被更多的受众所理解,而这与传播传承功能是相抵触的。

  汉语几千年历史是兼容并蓄的,从甲骨文时的3000多字,发展到《康熙字典》里的4万多字,其中大量外来词。汉语史上有三次大规模吸收外来语言:一是汉唐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葡萄、石榴、骆驼等就为彼时传入;二是五四运动时期,如科学、民主、浪漫等新词汇引进;最近一次是改革开放后。另外,如果老祖宗不翻译直接用,就不会有佛、菩萨、琵琶这些影响深远的汉字。有人说最近美国英国大量吸收中式英语,但也未见其直接将汉字用在《纽约时报》的标题里,照样改为英文字母。

  优美的翻译,不但理解起来更准确,还会让词义更具美感,丰富汉语词库。比如,奔驰、宝马、吉普、悍马、微软等品牌的翻译,和企业文化就比较吻合。

  对这个问题,其实不需争论,国家有关部门曾出台“禁缩令”,规定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

  守护我们的文化,捍卫汉语的纯洁性,杜绝“零译词”, 应当理直气壮,每个写文章的人都有责任。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08日 17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