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截图
“结婚了吗?”每次回家,女主角都被外婆殷切问询,哪怕是躺在病榻上。“为了外婆,我一定要结婚,不能再挑了”,最终女主角穿着婚纱,含泪告诉垂危的外婆“我结婚啦”,这则广告一经播出,遭到广大网友“炮轰”。
广告打在了“剩男剩女”们的伤口上
27岁的小孟名校毕业,收入颇丰,却迟迟没有交往到合适的男朋友,“看到这则广告后,我立刻傻了眼。”小孟说,“当时饭桌上就有我的外婆,除我之外,两个未嫁的表姐脸色也变了。”于是小孟的外婆、父母开始重弹“你为什么还不去找男朋友”的旧调,广告播一次,小孟就要被念叨一次。在七天假期中,每当听到片头音乐起,小孟就要躲到家人的视线之外。”[详细]
慈祥外婆竟变身“逼婚狂魔”,陈腐婚恋观“让人无语”
婚恋网站这种自我推销的行为无可非议,但其中传递的陈腐婚恋观“让人无语”。把老人的心愿极端化表现,把婚姻的目的简化为“给家人交代”,这种道德绑架实在让人反感,而慈祥的外婆形象变身为“逼婚狂魔”,让人“瘆的慌”。网友表示,作为单身大龄青年中的一员,自己并不排斥进入婚姻,但不能接受“为了结婚而结婚”。家人逼婚自己将“坚决不从”。[详细]
孝道能否“绑架”个人婚恋?
这则广告暗示不找对象未结婚就是自私不孝,是欠了良心债的“罪人”。网站要自我推销无可厚非,但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不惜拿“剩男剩女”的个人问题说事,甚至在伤口上撒盐,让人反感。更何况它扭曲了女性的人生价值,歪曲了老一辈对孩子的真实期盼——盼望孩子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而找一位“连脸都看不清的人结婚”,又如何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详细]
对于不少单身年轻人来说,今年的春节过得并不轻松。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793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89.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有被逼婚的年轻人。某婚恋网站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春节假期里,85%的单身女性会被逼婚或被父母提及结婚,遇到这两种状况的男性比例达84%。
年龄在25~30岁之间被逼婚的人最多,占61.2%。
80后青年张雅平在北京工作6年,自从去年10月回到河北老家工作,她的终身大事就成为亲友关注的焦点。今年春节前,她被家人逼着相亲七八次。张雅平苦笑道,回家就意味着“相亲模式”的开启。“家人认为相亲对象中有一个非常不错,可我不喜欢。我家人口比较多,爸爸、妈妈和奶奶,加上七大姑八大姨,从那以后就开始对我进行思想工作的‘车轮战’。”[详细]
父母逼婚花样繁多,“谆谆教导”型占半数
调查显示,采用“谆谆教导”方式逼婚的父母最多,占52.1%。其他方法还包括:发动亲朋好友施压(34.6%),强行为子女安排相亲约会(28.1%),严厉申斥(14.4%)。在上海工作的褚力说:“家人每次打来电话,总要问找到女朋友没有。然后就搬出一堆道理,苦口婆心地劝说。”褚力说,有一次电话那头的母亲居然哭了起来,弄得他既难过又不知所措。[详细]
受访者认同30岁是道坎,倾向在熟人中寻找“另一半”
1月15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0岁成为剩男剩女的年龄线,近四成男性面对逼婚会降低要求。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受访者邸小姐表示,自己更倾向通过朋友聚会来认识另一半,想在30岁之前嫁掉。而大部分男性受访者称“完全没压力”,近而立之年的冯先生表示,并不急着摆脱这种状况。他说:“找对象还是会从同学、同事、朋友中找。”[详细]
单身青年并不排斥进入婚姻,认为性格适合最重要
调查显示38%的男性受访者与35%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彼此性格合适”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在各项理由中支持者最多。和社会上某些既定的印象相反,这些被称为“剩男剩女”的单身青年并不排斥进入婚姻。29岁的小岳是大家族中惟一的大龄单身者,回家后自然也“遭遇”各种盘问。小岳认为,两个人之间要“来电”,要有精神契合度,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详细]
近年来,“逼婚”所带来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一些“剩男”、“剩女”怕被父母逼婚“逼”得不敢回家过年,就是最好的说明。面对父母“逼婚”,调查数据显示,高达65.9%的女性和55.9%的男性选择“想尽办法躲父母”。长此下去没有病也难免会被“逼”出病来。[详细]
大城市青年男女生活压力大,“感情归属感”难寻
大城市里的剩男剩女们感情总是“漂着”,这有很多原因,比如事业刚起步,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难找到一份闲适的心情、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感情;生活成本高,衣食住行的困扰无处不在,而感情一旦被物质掺杂往往无果而终;活得有追求,却可能被肆意放大的理想压弯了脊梁,压迫着内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感情,这个问题始终迷惑着一众男女。[详细]
两代人婚恋观念不同,父母习惯于“包办代替”
从事婚恋服务近十年的心理咨询师张旸对记者说,因为未婚单身者的主体集中于上世纪70和80年代出生的新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一般会在他们的成长期内倾注大量心血,也习惯于各种“包办代替”,在子女长大成人后,这种模式也会延续到对其恋爱婚姻的关注上。所谓的“逼婚”就是这种关系的产物。“逼婚”终究是“包办”思维下的过度关心。
社会进步致人对伴侣依赖性减弱,婚恋态度消极
“中国社会的发展让现代人对婚姻的依赖性减弱,多数年轻人都有自己工作,并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自己的生活,而之前生活中必须依靠婚姻伴侣才能完成的事情,如今都可以在没有“另一半”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去解决”,张旸说,“社会的发展对个人能动性的提高不可忽视”。这些都让人们有充足的理由消极对待婚恋。[详细]
长辈单纯“逼婚”会产生消极效果
父母罔顾子女意愿,单纯的“逼婚”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效果。一些本来积极参加各种交友联谊的单身者反而会在春节后的活动中“失踪”,原因是“被逼婚整怕了”。父母最好不要“逼婚”,而是要充分尊重子女的婚恋自由;而单身者也要仔细梳理择偶要求,对婚姻抱有更加切合实际的想法,才能早日获得甜蜜的爱情,并早日组建家庭。[详细]
“逼婚”出于爱,子女应理解宽容
“父母应该体谅子女,年轻人也应该站在老人角度理解他们,多跟他们沟通。”姚露表示,当前不少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生活孤独,孩子婚事有着落能让他们得到安慰。而且很多情况下长辈的话忠言逆耳。因为在婚恋问题上不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面会变窄,如果到那时又不愿意降低要求,就可能会被剩下。所以年轻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终身大事,积极行动。[详细]
专家呼吁需积极调整心态,注重“精神需求”
张旸还尤其强调了“感情基础”的问题:“现在的长辈在帮子女相亲时,多重视‘门当户对’等外部条件的匹配,但现在的年轻人将精神生活放在很高的位置,他们希望能和另一半谈得来、有共同语言,父母很难把握这一方面,只通过外部条件的对照匹配对象,容易使子女产生抵触,也很难出结果。”张旸同时建议年轻人将心态放轻松,才能提高爱与被爱的能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