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場外交為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搭建重要平台(專題深思)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和在天津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是今年我國主場外交的有機聯動,既形成強大的外交聲量,使全球目光聚焦中國,又在國際體系和秩序變革的關鍵時刻,展現中國對全人類前途的深刻思考和重要貢獻。習近平主席強調:“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有大國的胸懷和擔當。”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外交的戰略自主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以重大國際活動、高峰論壇等為載體,中國舉辦了一系列主題鮮明的主場外交活動,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更加積極主動的歷史擔當、更加富有活力的創造精神。中國主場外交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為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生動實踐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壯闊畫卷中,主場外交成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在國內國際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充分體現了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在國際事務中的引領作用。元首外交是中國外交的最高形式,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主場外交是元首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元首外交的主場版、加強版。在主場外交活動中,習近平主席以全球視野洞察世界大勢,以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運籌外交全局,同各國政要坦誠對話、見証雙多邊合作協議簽署、推動重大合作項目落地,以科學決策與務實舉措為國際合作注入動力,展現出駕馭復雜國際局勢的智慧和魄力,將大國責任、戰略智慧與人文關懷融為一體,彰顯了大國領袖風范,廣泛凝聚起世界各國守護和平、推動發展的共識。
主場外交清晰直接地傳遞中國聲音。在主場外交活動中,中國利用東道主天然的“主場話語權”,准確地向國際社會闡述自身的發展道路、發展理念以及價值追求、政策主張,讓國際社會對中國形成更加完整、更加全面的認知,避免因片面剪裁、二手傳播甚至惡意曲解,造成在國際輿論場中被動失語。從亞信上海峰會、亞太經合組織北京會議、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到中國—中亞西安峰會、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議、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等,一系列主場外交活動把中國聲音、中國主張傳向國際社會,引領國際合作的理念和方向。比如,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亞信上海峰會上,提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為亞洲地區安全合作提供了中國方案﹔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國際社會提供又一重要公共產品,為實現世界長治久安提供了可行思路﹔等等。
主場外交真實可感地展示國家形象。無論是大型活動的周密組織,還是議題設置的精准聚焦,中國主場外交活動都最大程度展現出中國國家治理的有序性、高效性與行動力。中國主場外交活動通過場館建設的科技感、服務保障的人文溫度、文化元素的鮮活呈現,將抽象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可見可感的具體實踐。比如,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帶給世界的杭州記憶,中國—中亞西安峰會展示的西安魅力,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呈現的天津風採,以及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哈爾濱亞冬會等體育盛會對城市面貌和國家形象的立體化呈現,讓國外嘉賓和友人親身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近距離觀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和生動氣象,了解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有助於進一步增進對中國道路、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主場外交成果為全球治理注入中國智慧。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主場外交活動在治理、安全、發展、文明等多個關鍵領域提出具有深遠意義的倡議與主張,在繁榮世界經濟、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中國在擔任區域組織輪值主席國期間,持續在壯大區域組織和完善區域合作機制中貢獻力量。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北京會議作出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的重大決定,會議批准了《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勾畫建設亞太互聯互通網絡的新藍圖。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為解決世界經濟面臨的問題貢獻中國方案,豐富了國際社會關於全球經濟治理以及國際經濟合作的共識。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提出“金磚+”合作理念,2022年,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主持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支持通過討論推進金磚國家擴員進程”寫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北京宣言》,引領“大金磚”發展方向,提升了全球南方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進一步發揮主場外交的作用和優勢
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阻礙國際秩序公正合理發展,國際經濟領域的經濟制裁和政治施壓嚴重破壞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既始終維護本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也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積極承擔大國應當擔負的責任。充分發揮主場外交作用和優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掌握戰略主動、不斷開辟新境界的重要要求。我們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總結主場外交成功經驗,健全運作機制,不斷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構建主場外交體系。隨著主場外交活動不斷增多,我們需要加強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有效運籌主場優勢,提升議程設置能力,增強在會議成果轉化中的話語權,推動構建主場外交體系。加強區域多邊機制的銜接和共建,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合作機制,以及中阿、中非合作論壇等多邊機制,調動各方資源,鞏固和擴大全球南方“朋友圈”,匯聚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磅礡力量,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和改革中發出更響亮的聲音。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匯聚各方“最大公約數”,在關乎人類前途命運和世界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上創新交流模式和行動思路,以更有力的行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穩定和繁榮。
拓展主場外交功能。中國主場外交在圍繞多邊會議重大議題、強化多邊機制基本支撐的同時,不斷推動多領域務實合作。比如,中國在擔任上海合作組織2024至2025年輪值主席國期間開展了內容豐富的活動,除主辦峰會及多場機制性會議之外,還舉辦系列論壇活動和大范圍的合作活動,在安全、經濟、能源、人文等多方面開展廣泛合作,涉及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等新興領域,成為主場外交高效推動國際合作的創新示范。可以進一步拓展主場外交功能,延伸主場外交鏈條,為平等互利合作打造更多平台、提供更多機遇。
增強主場外交塑造力。不斷擦亮博鰲亞洲論壇、世界互聯網大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具有標志性的論壇品牌,讓這些主場外交活動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持續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強化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消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展會功能,塑造更多引領國際合作的展會品牌,形成強大的主場活動品牌矩陣,不斷增強中國外交的創新引領力、國際影響力、道義感召力。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主場外交實踐,不斷增強中國話語的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0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