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冗余”不多余(縱橫)


前段時間,受台風影響,江蘇大部分地區迎來較強風雨天氣。迎戰台風,各單位迅速響應,按照預案做好防台風宣傳、隱患排查、船舶撤離、應急准備等工作。
近段時間,不少地方的天氣都呈現出兩個關鍵詞,一是“干旱”,二是“暴雨”。兩種迥異的狀態,恰恰指向同一現象:極端天氣。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中,極端天氣被列為全球面臨的五大風險之一。充分認識極端天氣的不確定性,在防范應對時多些“安全冗余”,才能更好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所謂“安全冗余”,就是當一道防線失效時,冗余的備份能及時補位,將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安全冗余”一旦缺失,可能會釀成悲劇。應對極端狀況,冗余不是“多余”,而是“必需”。
為何“安全冗余”會被輕視?一方面,成本與收益存在“時空錯位”。“安全冗余”的建設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但收益往往體現在“未發生的事故”中,這種“看不見的回報”易被忽視。修治根系腐爛的行道樹,改造被歲月侵蝕的老舊管道,短期看似無用,卻能減少未知的風險。另一方面,僥幸心理與麻痺思想作祟。制度執行不嚴、巡檢流於形式、演練走個過場……認為“極端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這樣的省事與僥幸,容易埋下隱患。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提升城市韌性,有必要在“安全冗余”上下功夫。現實中,由於人力有限與時間緊急等,工作很難面面俱到。如何減少漏洞?靠的是平時深耕細節、強化過程管控、前置風險預判。在規劃層面,不能隻著眼於當下需求,更要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未雨綢繆。公眾亦需增強風險意識。通過科普等手段提升個人防護能力,這同樣是一種必要的“冗余”。
每一次極端天氣都是對城市韌性的大考。備足“安全冗余”,才能在與極端天氣的較量中,守護好我們的家園。
(摘編自《新華日報》,原題為《“安全冗余”並不多余》)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